找到韌性和能量
壓力需要紓解,創傷需要癒合,撕裂需要縫補,個人如此,社會的心靈亦然。
當代社會面臨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齡化趨勢,人類壽命普遍大幅增長,休閒照護與生命意義的探索,也和過去有完全不同的演化。同時,大環境的快速變化,高壓緊繃的生活節奏,也讓現代人的身心狀態的適應,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作為重要的城市治理政策,廣慈博愛社宅除了提供居住服務,更具有亞洲最大的社福設施,舉凡托育、老人長照、日照、婦女、少年服務…等多種社福機構皆入駐其中,肩負重要的社會照謢使命。而集中式的社福機構,如何翻轉過去的標籤,與社宅及社區居民共融生活,型塑新的鄰里關係,是須要努力的目標。
藝術具有強大的力量,但並非醫療救助系統,亦無法取代專業的社福機構。然而藝術能夠為我們開另一扇窗,給予支持、撫慰的力量,在面臨人類社會的架構性問題與個人處境時,提供一種共情共感的共鳴撫慰,以及抒發的出口;因此在藝術社會工程中,也提出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bing)的主題計畫。
社宅公共藝術×社會處方箋
當今公共藝術已然在傳統作品設置外,更加關注公共價值實踐。廣慈園區除了提供社會住宅居住服務,更有亞洲最大的社福設施,肩負重要社會照護使命。由此,我們導入源於英國的社會處方箋概念,透過藝術的創造力和感染力,帶領大家從在地生活尋覓自我治癒的可能。讓基地裡,出現另一種公共資源的選擇,在輔助性的,預防性的前提下,使居民能藉由藝術計劃的參與,紓解壓力,鍛鍊迎戰心理難題的韌性。
社宅公共藝術的社會處方箋,以社區為核心,對象擴及社宅與非社宅居民,不僅要增進大眾的文化近用福祉,更發揮藝術創造力與療癒力,帶給參與者安適與幸福感。
「社會處方箋」計畫,透過「主題型」、「持續型」與「創新型」工作坊,讓藝術社會工程更深度融入民眾的日常行為調節以及公共意識深化,將社會住宅公共藝術的思考,推向新時代的發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