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生活現場

社宅公共藝術為什麼需要進駐創作計劃?

回應策展主題「我們在家」,不同於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進駐創作計劃希望讓藝術家在生活的第一現場,滲透各種真實的社會面向,提出看待事物的新角度,以藝術作為陪伴,與居民一起尋找面對困境的能量,在平凡的現實中,重新發掘日常中的燦亮,看見新的可能與出口。透過近距離的觀察、凝視,藝術家將憑藉不同的藝術實踐,帶入多元的思考與觀點,以回應繁複的當代社會處境,以及人的心靈狀態。

進駐創作計畫共邀請九組國內外藝術家參加,關注的議題涵蓋自然生態、文化記憶、傳統信仰、高齡、親子乃至女性議題……等。每位創作者將透過田野調查、資料收集、訪談、工作坊等方式,在深入社區,了解在地的文化歷史脈絡與生活環境後,彈性有機地進行在地考察與創作。

同時,透過邀請社宅居民與社區鄰里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讓不同族群有機會開啟互動與對話的可能,逐步建立連結與信任。

議題專注度高,充分對話可能

本計劃以帶狀性逐次展出九位創作者的進駐成果,而非以群展呈現,是因考量每位藝術家的創作,都有特定關注的環境脈絡性議題,須在創作或展出期間,有充分的時間與社區居民深入互動、交流,並專注不同重要創作面向與相應的社會議題去醞釀、觀察與創作。

每位藝術家的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訊息將公佈於行事曆。

View Post

進駐創作1-康雅筑《遺忘的線》

展覽時間:2023/02/11-03/28 在手工編織盛行的年代裡,許多人家中都有親友手鉤織作的桌墊、毛毯與毛衣等,事過境遷,鉤織成為上個世代的象徵。康雅筑以「遺忘的線」藝術計畫,募集民眾家中那些未完成的手工織物與線材,再次運用並重組,這些被時間所遺忘的線與半成品,就像是貫穿都市的地下河道、山林命脈與生活路徑,它們織起城市的記憶,隨著時間隱沒在生活裡,卻兀自訴說著這座城市的故事。…
View Post

進駐創作2-楊偉林《繼續生活》

《繼續生活》是藝術家楊偉林的進駐創作計畫。兩年前,當藝術家登上四獸山頂,翁鬱林下是濕地公園、學校、社宅基地與台北101。這個盆地的一角濃縮了台北二百年來自然與城市的消長、政治文化的變遷與經濟科技的改造過程。溪水成為腳下的柏油街、陂塘化作景觀公園、礦坑熄火、煉樟產業不復、裝甲營打靶區搬遷、違章廟宇山城聚落起起落落、野生植物慢慢馴化、景觀植物與農園終於走入山中……。
View Post

進駐創作3-章芙菱《社宅的ABC》

《社宅的ABC》為進駐創作3-進駐藝術家 Fuling Chang Illustrations / 章芙菱 以閱讀和親子互動為核心的創作,以廣慈博愛社宅為藍本,精⼼篩選的英⽂單字為媒介,帶領讀者以全新的視⾓深入社區。A是提供社區居⺠認識環境的英⽂字⺟書(Alphabet)。B是提供社區居⺠免費書籍的閱覽空間,並在特定時段由表演藝術工作者,帶領大家聽故事演故事的⼩雞住所(Book…
View Post

進駐創作4-胡安‧薩摩拉 (Juan Zamora) 《生之集》(Collection of lives)

展覽期間:5/20-6/30 《生之集》(Collection of lives)是廣慈社宅公共藝術的進駐藝術家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提出的創作計畫,藝術家的創作以自然生態作為創作的核心概念,透過裝置、繪畫與雕塑等多元的表現手法,加入音樂與設計的應用,和跨領域之社會實踐中的科學研究、教育結合。在生態學的語境下,…
View Post

進駐創作5-牛俊強《回到那座山》

【藝術家創作論述】《回到那座山》由牛俊強、李瓊蝶一起主持,和十一位學員一起完成,是一個重新思考「老化」的工作坊。台灣在近世七十年,經歷戒嚴、經濟快速成長、民主化等不同時期,個人必須跟隨著快速的腳步,加上當時社會觀念上仍有很多對於各種身份的界定,個人的內在意識被國家、族群、社會乃到家庭層層的集體意識給框架著。大部分的人在人生中替他人、家庭到社會付出,但卻沒有好好回頭瞭解和接近自己。身…
View Post

【進駐創作7 王湘靈-葦叢中的風(Whispers in the reeds)】

「我們在家」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之進駐創作,邀請共九組藝術家參與,以駐地研究、座談、工作坊等方式,與在地居民進行創作與議題的延伸討論及互動,讓藝術和社區開啟對話。這次將由2015年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王湘靈,在福德聚場帶來寧靜優雅的《葦叢中的風》成果展覽~ 【展覽資訊】展覽日期|2023.10.07(六)-…
View Post

進駐創作8-侯怡亭-《第三種迴像》

由藝術家侯怡亭帶來進駐創作第8檔進駐創作展《第三種迴像》,共創分享活動圓滿結束.謝謝藝術家侯怡亭以及參與計畫工作坊的學員、社區朋友們的參與!工作坊的參與者回到社區藝術工作站福德聚場,原先大家共創的工作站空間,已變成參與者與藝術家的共創展覽。入口處呈現出刺繡工作坊的情境。散置著繡線與工具的工作桌,不僅作為展示,也允許在展期間持續互動,回應計畫背後以民眾為創作主體的思考,而參與者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