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在生活現場
社宅公共藝術為什麼需要進駐創作計劃?
回應策展主題「我們在家」,不同於美術館的白盒子空間,進駐創作計劃希望讓藝術家在生活的第一現場,滲透各種真實的社會面向,提出看待事物的新角度,以藝術作為陪伴,與居民一起尋找面對困境的能量,在平凡的現實中,重新發掘日常中的燦亮,看見新的可能與出口。透過近距離的觀察、凝視,藝術家將憑藉不同的藝術實踐,帶入多元的思考與觀點,以回應繁複的當代社會處境,以及人的心靈狀態。
進駐創作計畫共邀請九組國內外藝術家參加,關注的議題涵蓋自然生態、文化記憶、傳統信仰、高齡、親子乃至女性議題……等。每位創作者將透過田野調查、資料收集、訪談、工作坊等方式,在深入社區,了解在地的文化歷史脈絡與生活環境後,彈性有機地進行在地考察與創作。
同時,透過邀請社宅居民與社區鄰里參與藝術創作的過程,讓不同族群有機會開啟互動與對話的可能,逐步建立連結與信任。
議題專注度高,充分對話可能
本計劃以帶狀性逐次展出九位創作者的進駐成果,而非以群展呈現,是因考量每位藝術家的創作,都有特定關注的環境脈絡性議題,須在創作或展出期間,有充分的時間與社區居民深入互動、交流,並專注不同重要創作面向與相應的社會議題去醞釀、觀察與創作。
進駐創作2 楊偉林《繼續生活》
《繼續生活》為藝術家楊偉林的創作計畫。以藍染作為動詞與媒介,讓生活中珍貴卻耗損的物件得以延續生命,藉著物件的敘事與轉換,讓人的情感得以梳理跨越。展期:2023/04/08-05/09、2024/01/08-02/15
進駐創作3 章芙菱《社宅的ABC》
藝術家章芙菱透過觀察廣慈社宅共居的種種生活樣貌,以閱讀和親子互動為核心,發展出充滿想像力的藝術計劃,並創作一本專屬廣慈社宅的字母書插畫集《社宅的ABC》。展期:2023/04/08-05/09
進駐創作4 胡安‧薩摩拉 《生之集》
《生之集》為西班牙藝術家胡安‧薩摩拉的創作計畫。其以自然生態為創作核心,在生態學的語境下,以富有詩性的符號帶出另一種觀看人類與生態關係的視角。展期:2023/05/20-06/30
進駐創作5 牛俊強《回到那座山》
《回到那座山》為藝術家牛俊強的創作計畫,其與李瓊蝶共同主持六週的工作坊,和11位多為60歲以上的學員一起完成,並將工作坊成果以展覽方式呈現,帶領我們重新思考「老化」。展期:2023/08/19-09/23
進駐創作6 蔡坤霖《時氣‧食器》
《時氣‧食器》為藝術家蔡坤霖的創作計畫,核心概念在於邀集不同背景的社區民眾一同創作。透過共創工作坊,以陶藝連結舌尖味蕾的思鄉之戀,激發大家對於故鄉和食物的記憶。展期:2023/09/28-12/24
進駐創作7 王湘靈《從這裡到那裡》
《從這裡到那裡》為藝術家王湘靈的創作計畫,持續探討聲音與記憶的關係。透過六週的工作坊,邀請十位女性成員,從周遭的聲音出發,進而探討身體與內在的深層感受。展期:2023/10/07-11/07
進駐創作8 侯怡亭《第三種迴像》
《第三種迴像》為藝術家侯怡亭的創作計畫,以廣慈社宅及周圍自然環境為基地,前期田調為素材,將個人的精神意志、心理地圖,以創造性的方式來檢閱此地勞動者的空間記憶,並透過刺繡工作坊邀請社宅與社區居民參與共創。展期:2024/02/05-03/20
進駐創作9 原倫太郎+原游《戲遊坊》
《戲遊坊》為日本藝術家原倫太郎與原游的創作計畫。透過於社宅公共空間設置互動裝置作品並辦理主題工作坊,以藝術與遊戲的趣味,喚起民眾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展期:2024/06/01-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