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ng place
「Making Place」是社宅公共藝術的重要目標,希望在城市公共空間裡創造另一種層次的文化活力。
廣慈博愛社宅是一個大街廓超級複合體,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規劃,配合建築與都市設計的原則,在更細膩的尺度上延伸創作,改善並提升公共空間的可親與可及性。在連結社區,凝聚不同的文化認同的概念下,創造藝術在不同身體尺度,與人們在生活空間中相遇的美好經驗。
永久性作品
本計劃在社宅各區的公共空間共規劃設置了8件永久性作品。作品須要回應大的都市空間尺度,及其須要在環境裡持久存在的特質,扮演錨定、定調整體社宅公共空間的角色,詮釋空間的抽象性。讓居民能在空間中遊走的同時,串連人與人以及人與作品的關係,創造彼此相遇、對話的可能,進一步形成對地方的歸屬與認同感。
臨時性作品
我們希望藝術設置與居民更契合,待社宅完工,居民陸續入住後,才操作實踐本計畫;因此設計團隊的整體操作將透過前置的居民參與工作坊,彙整想法意見,凝聚社區意識,將社會參與的精神及地方性特色融入藝術創作,加深居民對於藝術創作之認同,並醞釀、擴展作品的深度與內涵,將在地、創作與設計三者相互扣合串連。其中部份作品透過創意徵選,以持續擾動社會關注與議題發酵,擴大攪動,藉此推進公共藝術產業進化,也擴大新進藝術家對公共藝術的參與貢獻管道。
十幾組的臨時性作品,除空間識別裝置作品《祝》座落於社宅戶外園區,其餘作品均與進駐廣慈衛福大樓的部分社福單位之室內空間結合。由策展團隊整合各單位與服務對象之需求後,整合藝術家創意,再將實際創作落地,對這麼大型的集合住宅公共藝術策展,去平衡整體性以及創作活力。
其中三件作品:《游擊藝術行動車》、《冰淇淋行動》與《活力運動場-大自然華爾滋》分別呼應前、中期的行動策略,結合民眾參與並進行社區擾動,目前已辦理完畢並撤展;另兩件作品《遷徙博物館》、《溫暖的載體》則於計畫尾端,結合最後的總成果展覽一起展出呈現,也在展後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