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創意能量
以藝術的柔軟參與社會弱勢的支持
作為曾經的城市邊緣,在社會照顧系統漸趨完善的今⽇,廣慈園區裡也有亞洲最大的社福大樓中,我們期待能夠發揮柔軟與創意的能量,參與協同既有的弱勢照顧系統,讓弱勢族群在不斷變動的高壓現代生活中,也能有藝術的途徑,找尋自我安放,並與社會進行公共對話的另一種可能。透過飲食日常文化,公共廣場活動,社會遊戲設計的藝術活水計畫,彰顯翻轉弱勢的努力痕跡與精神價值。
多元生活況味和街市飲食文化
家居煮食,是文活文化的根源。Homing Cooking往往使用最易取得的材料,以及最習慣的烹煮方式;家常日子的慣常吃食,往往從自身的文化底層孕育出來,也是最忘不了的美味。台灣有著獨步全球的街市美食文化,街道經常就是我們的私家廚房,廣慈周遭,也有來自五湖四海的美食風味,各式小吃攤店家,不僅提供便利又便宜的美食美味,也表現了台灣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
活絡廣場的集市性與公共生活
作為弱勢族群與諸多移民的共同家園,廣慈社宅有寬廣的公共空間與廣場,這種城市裡的留白空間,類似過去廟宇前的『埕』,具豐富的文化潛力與社會性意義。而廣慈的公共空間,也正在形塑自身的社區文化。計畫希望透過具廣場性的市集活動,以及為廣慈特別設計的文創品,讓居民在此建構共同的生命記憶,發展屬於自己的文化。
資本以外的社會遊戲與價值交換
我們的生活與生存,仰賴經濟與貨幣的獲取。然而,社區社群文化以及社會來往的豐富性是文活的重要活力。藉此計畫,召喚過往社會建立在人與人信任的互動交往模式,跳脫資本交換的主流價值,設計具有遊戲性的社會互動方式,挖掘社區的文化活水,讓互信的互惠的其他人類社會價值,能夠凸顯出來。
廣慈 1500 生活節
歷時兩年餘在社區的耕耘與努力,計畫最終透過大型節慶活動「廣慈1500生活節」,除分享收成的喜悅,也藉此展現在社區中長期累積的努力和成果,讓公共藝術不只成為一種擴大分享的收成,也藉此邀集社區裡的夥伴們再次相聚。 公共藝術計畫的美學途徑背後,指向的是一種社會互動的建立,透過塑造社區的生活節慶和公共性,培養循環友善鄰里互動氛圍,促進居民自我組織和交流意願,提升社區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