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社區的療癒音樂課,教授技法可能會讓大家很挫折,相反的覺知與正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只要經過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療癒師。
—-
第一次帶領社區的音樂課
我是手碟演奏家、聲音療癒師以及跨域聲響藝術家,顧名思義這是以聲音、音樂來做為療癒的一堂課。在演講開始前,邀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感受水晶缽的聲音與震動(現場演奏一小段),邀請大家一起深深吸氣、吐氣、覺知聲音的共振。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帶領社區的音樂課,我教學的對象通常是有相關興趣的人士,比較少單純教授社區的朋友。在課程內容設計時,就將它定義為服務社區的療癒音樂課,盡量將樂器的成本、技術的門檻降到最低,盡量讓居民、尤其是高齡的朋友也可以享受音樂的美好,甚至將這次的教學經驗轉化為系統化課程,帶給更多人好的養分。
療癒音樂與正念冥想
想跟大家聊聊,療癒音樂的定義與特色是什麼? 我自己的定義是,以非常單純的狀態,帶著覺知、正念去演奏音樂。 正念被應用在西方的醫療系統中,作為減壓的冥想技巧。我曾經作為演奏者跟許多樂手一起工作,當時發現即便專業的樂手技術很好也各有擅長的曲風,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演奏療癒或冥想的音樂。但其實療癒音樂是演奏者內心狀態的展現,不需要繁複的技巧,這個重要經驗也啟發我對這堂課的設計。社區的音樂課要怎麼讓高齡長輩享受音樂? 他們沒辦法成為專業的演奏家,甚至音樂的技法在課堂上教學,大家可能會感覺很挫折。相反的覺知與正念是每個人都有的,只要經過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覺知的狀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療癒師。這是我這堂課的主要概念。如果實際操作過,大家會發現正念其實滿困難的,它就像是個心靈的重訓。要提升在當下的專注,需要花長時間反覆的練習,鍛鍊心靈的力量。我們身處於一個極度分心的時代,有社群軟體和極度高壓的生活,訓練專注在這個時代非常不容易。音樂成為很好的工具,因為它是個能量、是個震動,敲下去,你的身體、皮膚就感應到這個能量和訊息。藉由音樂可以很快速地讓身心專注、集中,進而達到冥想的效果。
課程設計
在課程前半堂我邀請到我的好朋友-潘佑,她是瑜珈、正念、呼吸法的老師,從伸展開始去調整、修復我們的身心,緩緩打開我們緊繃的身體與肌肉,好好的療癒自己的身體、準備好自己演奏的狀態。由於 80% 的課堂成員是 50歲以上的長輩,潘佑老師教的瑜珈、呼吸法都是最簡單、基本的。如何運用身體、實踐身體的狀態下保持正念,是課堂上一個重要的練習,例如正念行走、葛吉夫的律動。每一堂課我們都從身體開始,跟身體與呼吸對話,漸漸落地,回到輕鬆自在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才進到下半堂課程-使用頌缽以及薩滿鼓。
這是兩項容易取得與演奏,同時震動能量又很強的樂器。頌缽源自尼泊爾、印度、喜馬拉雅山一代,以前是儀式、樂器以及生活的銅器,在西方新時代運動中變得有名,人們開始反思並尋找自然療法。我認為古代人並不需要頌缽的聲音,因為過去人們是住在自然之中,所有蟲鳴、鳥叫、水聲都有療癒的效果。在課堂中,學員會分成小組練習,感受共振與身體的對話,並練習不同的頌缽技巧,這都非常簡單、每個人都可以操作。例如磨缽,它是一個非常慣性的畫圓的動作,利用缽棒的摩擦力,去讓頌缽的本體開始共振。這件事為什麼跟靜心有關? 因為要發出好的聲音,它需要很穩定的、重複的、慣性的施力,大家又必須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專注,才會發出好的聲音,大家自然而然就進入靜心跟療癒的目的。分組敲缽是我們課堂上最受歡迎的環節,在練習中也產生對話、分享與連結。
有時候音樂作為工具有很多魔幻的效果,例如科學研究顯示,鼓的節奏律動可以調整腦波。通常思緒繁雜時,腦波像是處於β波的狀態;然後可以藉由規律擊鼓,自然的讓腦波慢慢變成α、θ。(敲擊一小段) 大家可以想像,這麼有力量的聲音,在課堂中是20個人一起擊鼓,整間教室都在共振,因為音壓很強,就像是很深層的按摩,很多同學都有很好的反饋。最後我們跟所有學員一起,把上課的所有練習,編排成一場社區的療癒劇場,讓每個同學都可以參與這個演出。雖然大家都是素人表演者,但是20個人一起,很專注的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可以讓傳達出一種力量。最後帶來一首手碟的演奏作為 Ending。
-2025.02.09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我們在家成果論壇
-
講者介紹/陳沛元
跨域藝術家與療癒師,致力於修習世界跨文化的神聖、儀式、療癒音樂,擅長世界各地多種獨特樂器,淬煉出獨特而直覺的靈性音樂語彙。藉由音聲與音樂的抽象/具象性符號,交織自然、原始感官知覺的直觀經驗,讓萬物的本質得以在儀式中自然顯露。2024年參與廣慈社宅社會處方箋-樂音療癒場計畫,帶領8場次工作坊,並率領學員進行公開成果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