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討論老化這件事情,回應社會集體意識對於老化這件事情的焦慮。希望工作坊讓學員能夠支持並肯定自己的感受,變成強大、密切的、彼此互相支持的群體。
—-
老化x集體意識中的受困情緒
當廣慈想要用社會處方箋的概念來進行整體社宅的規劃時,我就想那我的服務對象是哪些人?因這個工作坊蠻特別的,它是討論關於老化這件事情的工作坊,參與的學員年紀平均是在 60 歲到 65 歲左右,主要是想透過討論老化這件事情,去回應社會上我們的集體意識,對於關於老化這件事情的焦慮。大家可以先感覺一下,當我們討論到老化這件事情,你心裡面的感覺是什麼?有些人可能感覺到恐懼、有些人感覺到無奈或是沒有希望、有的人沒有感覺或是很豁達,或是對我來講這就是一個必經的過程。在我們介紹這個工作坊之前,我想先稍微回顧一下,為什麼會開始做這個工作坊。我在2019 年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參與亞當計畫。這個計畫它每年七、八月的時候,會找藝術家在臺灣的各地做田野調查,最後在北藝中心做集體的發表。那一年的計畫我們的基地是在臺北的老城區,就是龍山寺、萬華那個地方。我們跟不同國家的藝術家一起,去參觀、接觸這個老城區的居民。大家對萬華的印象,基本上居住人口和活動多以高年人口為設計導向的地方。我們參觀的地方在龍山寺附近的臺北整宅,那我們另外也去龍山市附近做田野調查。當時一位日本的藝術家,在接觸居民時發起一個活動,做行動的卡拉OK邀請大家唱歌,發現收集來的歌單,大部分都是戒嚴時期的一些禁歌,現在這些歌變成流行,或是變成抒發情緒的管道。
2019年到2020年的這個時間點,一方面是COVID的關係,我自己也開始著手做一些research是關於現代化的致死原因,比方說癌症或者中風這一類的疾病,跟我們集體意識中的受困情緒這件事情。在這些受困情緒裡面我們發現,其實在臺灣的進展過程,從戰後到戒嚴、到白色恐怖、到十大建設、然後到民主化的過程裡面,集體意識的情緒,其實是從憤怒、到不安全感,最後到悲傷這樣的歷程。同時在整個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一直強調生產性。回應到老化這件事情,我們會把它跟生產力連接在一起,所以整個社會對老化這件事情的焦慮感,其實是連接到老化就等於沒有生產力、沒有創造性、等同於死亡。但是我覺得並不是這樣。
在這樣的物質主義下面,集體意識對外在生產的積極性非常的Push,但是個人的內在比較軟性的部分,也就是心靈的部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並沒有被平衡。我覺得今天六十五歲的這些族群,其實是我想要透過這個工作坊讓他們重新回到時代裡,回到他們自己身上去關注自己。大家可能已經很熟悉,我們的社會將在二零二六年之後進入到一個超高齡社會,幾乎就是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會是一個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所以我覺得這樣的過程當中,其實我們對於老化這件事情的焦慮,並不是只是限於高齡的族群,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到的過程。
來生工作坊的設計概念
我在思考這整件事情的時候,也希望這整件事情,不只是限定在某一個年齡的族群。同時間我自己有另外一個創作的支線,是在思考來生跟前世,同時我也做一些催眠有關的作品。那催眠的這件事情它就會接觸到,有些人就可以看到你的前世。我在跟催眠師在討論前世的概念的時候,其實它比較像是你在這個當下對你現在這個生活的一個投影,而不一定是你真的出生前發生的事情。
那由這個概念可以去推斷,來生其實也是這樣的概念,那同時因果輪回是我們東方大家非常熟悉的概念。所以在這樣子的背景下,就促成當初在跟禾磊藝術提案的時候,思考工作坊的方向,希望邀請大家藉由討論來生,互相扮演來生這件事情,去碰觸到自己的內在,然後跟自己、跟集體有一個可以是療癒、和解、也可以是任何更深刻的碰觸到連結的部分,也希望這個工作坊,也可以開啟我剛剛講到,關於創造的能力。
在介紹來生的想像如何帶領之前,先介紹我2012年的一個創作。我必須說在思考這個工作坊的時候,其實還是會從我自己的創作脈絡裡去思考。《即使她們不曾相見》這件作品,邀請四個臺灣人跟四個美國女生,她們從來沒有見過面,但藉由彼此的一張照片,去想像彼此的生活,最後這個想像變成一個談話,再把它結合在一起。對我來說這個作品非常有趣,把自己的生活背景互相投射在對方身上,在那個過程中他們就產生好像一起有發生過這件事情的感覺。
來生工作坊的設計執行
工作坊地點是在廣慈社宅的D2棟三樓,因為我們的課程需求有大量的身體運動,所以後來還特別去找橡膠墊,把它鋪的像一般的瑜伽教室。上課時間是每週三的早上到下午,一次上課有六個小時。課程的設計有來生的引導,還有李瓊蝶老師的身體課。每一堂課程的開始都會請大家靜坐,因為這樣的課非常的長,需要大家專心才有辦法去累積出效果。邀請學員來做來生想像的時候,我們同時也安排身體的課程。就我自己在學校教學的經驗,我們大部分在思考,真正的創造其實是從你的大腦跟你的心,達成在同一個頻率裡面,你的身體跟手可以很自然的發揮出來,藉由身體打開這件事情,可以幫助我們自己內在的情緒整合和流動,讓我們在引導他們畫畫或寫信的時候可以更專心。所以課程其實有一半的時間是由李瓊蝶老師在做身體的課程,她也會觀察學員的狀況,我們會在每一堂課結束時,討論上課狀況與同學的寫作與繪畫。
那由這個概念可以去推斷,來生其實也是這樣的概念,那同時因果輪回是我們東方大家非常熟悉第一堂課是請大家自我介紹和畫自畫像。第二堂課我們請每個學員抽籤,比方說我抽到李瓊蝶老師,我就要去扮演她的來生。她在課堂上寫了一封信給我、或者是她畫了一個來生的想像,我要就這張畫和信的內容去回應她,我要假扮她的來生,所以這其實是一個在玩扮演遊戲的工作坊。在抽籤的過程因為是用代號,她不會知道自己扮演的對象是誰,也不會知道誰扮演她,所以這個對話是一個有趣的封閉系統的原型。每次上課時其實都蠻忙碌的,大家會寫信給自己的來生,他們的來生同時會寫信給她,然後又要回信給她扮演的那個對象。這邊稍微整理一下,比方雨嫻她的來生希望是一個無性別的光,她是沒有形體的,是穿著長袍在草地上這樣;瑀庭的來生就是一個25歲喜歡藝術與設計的女子。所以這六堂課是循序漸進的,一堂課是自畫像,第二堂課他們開始想像自己的來生長什麼樣子,第三堂課他們會畫下一個來生要送他們的禮物,第四堂課是大家一起畫一張大畫,在過程中彼此對話。第五堂課在準備接下來的發表,因為第六堂課是一個像讀劇會的發表,他們要扮演彼此的來生,上臺去念他們最後寫的一封信給同學。
在過程中我有特別帶大家做感受性的練習,就像我剛剛講的,在大環境的成長背景下面,其實我們對感受這件事情,客觀上來講是不去談論也不去碰觸的。我會請他們把左手放在胸口,右手像一隻筆一樣去摸他的畫。大家可以回家試試看,是我非常推薦的一個方法。你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之後,左手放在胸口,感覺到你的心跳,然後右手去摸一個你以前寫過的一封信、或是一個你很喜歡的照片,他可能會在觸覺上面給你一些感受,可能就會有一些畫面、一些訊息跳出來。學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發掘出非常多有趣的,連大腦都沒有想過的事情,是心裡面的感受突然間這樣爆出來。
在這個過程當中,學員同時感受他自己的來生,為什麼會畫下這樣的內容以及對方的來生。比方說這位是玉霞,他扮演的來生是一個西藏的喇嘛、西藏的一個人民,她就要去感受這個西藏的喇嘛住的地方。最後發表會念完信之後,學員會有一個相認。
在這個過程中其實,這些來生的想像,它會摻雜這個同學自己的一些生活背景的故事,或是他對人生的理解,並不全然是一個客觀的,而是會摻雜自己很主觀的想法。這些同學他們在寫信給來生的時候,也會加入自己目前生活遇到的問題,這個扮演者也會去回應他。所以這個工作坊變成是有種奇妙的默契,大家好像在一起進行一件事情,但是你也不知道對方是誰,最後又變成一個很緊密的群體。其實這也是我希望這整個工作坊可以達到的氛圍,就是大家越來越好,在這個過程中凝聚感會越來越強大。在我們的工作坊過程,有一個紀錄片導演丁肇輝,他跟攝影團隊在整個工作坊做紀錄 ,另外紀錄照都是由楊東霖攝影師所拍攝的。
李瓊蝶老師分享身體引導
那時候接到牛俊強老師給的題目,我覺得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想像一群年紀都比我們還要長的人,他們要去想像自己的來生,還要去扮演對方的來生。我覺得小時候的想像力在被開發的時候,過程其實也沒有很多,所以我就思考到底要怎麼設計這個課程,因為我覺得它也不是一般的身體課,我相信牛老師找我也不是為了這個。因為我不是舞蹈系出身,我其實是做藝術創作出身的,只是近幾年我的主要的focus 都是以身體作為主要的媒介,跟物件做一些表達。我覺得身體它就是一個很龐大的接受體,很多東西是我們意識不到,可是身體馬上有反應狀態。那時候在設計這個課程時,我們就一直在討論,到底怎麼讓這群人可以有體感,因為有體感才能夠去思考我現在感覺是什麼,我可以怎麼寫下來這些東西。怎麼讓學員去達到牛老師一開始設定的目標跟方向,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課程中加入不同的空間、或是不同顏色的布,這都是一些輔助,讓學員進入到想像的時候,引發身體感覺、對於顏色的色塊感受是什麼。每一次早上的時間,好像都在打開每一個人的身體感官,讓他們能夠很緩慢、可以有次地的,去吸收下午要去想像的未來的樣子。另外要讓參與者可以去書寫,其實我覺得人跟人之間的信任也是很重要,所以我們在課程當中也帶了非常大量的,讓他們彼此之間有一個連結的可能性,怎麼樣讓他們去思考未來的自己,以及未來的自己怎麼去療癒現在的自己。
結語
那時候接到牛俊強老師給的題目,我覺得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想像一群年紀都比我們還要長的人,他們要去想像自己的來生,還要去扮演對方的來生。我覺得小時候的想像力在被開發的時我們在課程前有先做一些統計,這群學員他們最關心的議題就是:家庭關係、健康疾病以及伴侶,其實還是都跟關係有關。從家庭關係裡,可以從他們的來生繪畫裡面發現,性別的議題還是在很多討論中。比方說有些人來生並不希望自己有明確的性別,或者是希望當男性。那另一方面從居住的地方,去看到學員現在對自己生活的這個場景的回應是什麼?那其實我會最希望的是能夠回應到,我們在開頭講的,老化和整個世代的討論,其實是希望這個工作坊的過程能夠支持他們,讓他們能夠支持自己,並且肯定自己的感受,之後讓彼此之間的連結變得更強烈,最後變成一個更強大的、更密切的、彼此互相支持的一個群體。
-2025.02.09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我們在家成果論壇
-
講者介紹/牛俊強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從事錄像和平面複合媒材創作。目前工作於台北,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副教授。作品多次展出於國際影展與視覺藝術展覽,並獲得2020年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最佳實驗電影銅獎。2023年參與廣慈社宅進駐創作,帶領10場次居民共創共作坊,將過程拍攝成紀錄片並以<回到那座山>為題發表展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