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園處方箋讓我從教育推廣的角度轉換成療癒的角度,去看到真的人所需要的東西。大家可以很容易來到這裡、門檻很低,曾經在植物園得到美好的回憶,也可以長留心中。
—-
廣慈有一個非常好的空間,而且是一個新的社區,其實是可以很好地把社會處方箋這件事情在這邊落實,其實剛剛陳醫師也有分享,社會處方箋的面向並不狹隘,還有非常多其他社會支援的系統在裡頭。我是一個植物學、森林生態的研究人員,要分享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在植物園所操作的森林療癒活動的測試。
台北植物園場域介紹
我非常幸運的待在一個蠻好的環境—臺北植物園,非常有森林感的,具有百年歷史的空間,因為這樣我們才有機會去做這些事情。過去植物園的面積比現在廣闊很多,可以擴及到重慶南路的位置,目前只剩小小一塊。包括荷花池跟一些水域,從一百年前就已經存在,因此臺北植物園在我的心中,不是單純只有很多植物,而是還有非常多的歷史。在這樣的空間中其實有非常多的資源,可以讓我們去傳達、思考一些觀念的。植物園中有些植物是很有歷史的,例如荷花池裡面種有布袋蓮,它是台灣很關鍵的入侵種,它的入侵其實植物園要負點責任,因為一開始是由植物園在日治時期引進的,所以我們一直把布袋蓮留在植物園裡面。
植物園有非常豐富的植物,過去一直以來都是在做解說教育的作法。園區之中還有三個場館,基本上都是可以進去參觀的,我們有賦予它不同的展示功能。在座有非常多的藝術工作者,其實我們是很希望它可以去被運用跟利用的。除了最大的欽差行臺經過地震進入一個整修期,另外還有兩個小場館,分別是南門町三二三(日式庭園)以及臺灣的第一座儲藏標本的腊葉館。我們其實都會在植物園,以我們植物學背景之下,非常辛苦的去做一些策展、辦一些活動。 欽差行臺最受歡迎的其實是盆景展。腊葉館一樓的空間其實也蠻常辦一些小講座,這一場剛好是在做我們有一本以臺北植物園的腊葉館去創作的一個漫畫集《採集人的野帳》的講座。
植物園與療癒的連結
從我們的場館開始營運之後,從2015年開始,其實陸陸續續辦了蠻多的活動,自辦以及藝術家合作,這些事我們一直以來在植物園裡面去操作的活動,當然也會有連接人們的一個效果,但是後續我們都會希望回來思考,植物園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全世界在對於植物園的定義上面,其實都會是去強調它的物種保存的功能,也就是保育;而本身我們就是研究單位,會有研究的部分;因為它有一些老的物品,老的植物種源的保存,所以它其實是有收藏的功能;當然最後它最主要還有一個傳達教育的功能;還有一點非常有趣,植物園是一個喚起情感與感情的地方,這件事情我一直以來在植物園都有蠻強烈的體會,因為這一點,我們就開始去承擔農部希望我們去做的,療癒這一塊的試驗研究。
所以其實在我眼中它不是只是植物園,其實還有非常多其他的功能,也跟個歷史脈絡是有很強烈的連結。全世界第一個植物園是出現在義大利,而且目的真的是療癒,而且是治療,它是藥草園。所以為什麼植物園不做療癒呢?當然要做。植物園除了這些藥用的植物可以提供,過去是重要的藥材,它所營造的環境也會有其他的效果。
英國現在是全世界做社會處方箋做的最努力的一個國家,好不好不敢說。我曾經跟劉醫師聊過,社會處方箋它的英文social prescription,臺灣翻成社會處方箋,我們認為social更重要的是社交,如果當時把它翻成社交處方箋,也許大家會更瞭解其中的概念。英國的醫療體系有一個重要的角色是 GP,臺灣講家庭醫師,但事實上有點像基礎醫事人員那樣,幫忙大家解決各式各樣醫學上的問題。剛才陳醫師有講過,英國發現有很多人去就醫,不是因為身體上的問題,而是因為孤獨,或是精神情緒的問題,所以英國很努力的發展這一塊。大家可以看到社會處方箋有非常多的功能,它其實還包含技能的學習、包含怎麼樣提供社會的資源,其實廣慈就是有機會把這件事情完全健全起來的一個很好的示範區。另外其實在英國,社會處方箋跟綠色處方箋是分開來的,所謂綠色處方箋它去操作跟運作的一個機構,會是國家公園、森林局,擁有自然場域的公園的機構去推動的。我自己在思考這件事情時,覺得或許在植物園、在自然的領域當中,也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
還沒開始做計畫的時候,我先讀非常多的文章。文獻顯示就算非常簡單的森林活動,森林漫步一節是十五分鐘,十五分鐘到三十分鐘的活動,去走路一節、兩節,在過去的實驗操作上,就已經在身理與心理上有非常多的好處。在疫情前、我還沒操作之前,也是覺得很困惑,是不是真的這麼好?因此即便發表這麼多文章,還是很難讓醫生或者學者認同這件事,所以陳醫師真的是前驅。
宮崎良文先生是在日本推動森林療癒的一個重要學者,我自己非常認同他的觀點,其實我們回到自然當中都有非常舒適的感覺。我們是從自然界透過長期的演化而生,過去就是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所以當我們回歸時,自然而然的會有撫慰或舒適的感覺,這是我們的基因裡頭存在的,我自己非常認同的一套概念。也就衝著這些社會上的變化,或者被交付的工作任務,我就開始做自己在植物園所做的事情。
台北植物園的綠色處方箋實踐
在森林輔助治療中,植物園是介於園藝治療跟森林療癒之間的環境。我可以同時去操作園藝治療的手法,也有機會利用植物園的環境去做類似森林活動、森林浴講者的作法。大黃(黃盛璘)老師很快的跳出來幫我們設計一套活動,我們也有請醫院來幫忙,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做前後測,所以醫院就幫我處理了這件事情。
植物園提供場域,我們設計一套活動,然後在活動前後都做了前測跟後測問券。用了這些量表(盤氏情緒狀態量表(POMS)、壓力指數量表(STRESS)、簡式健康量(BSRS-5)、貝克憂鬱量表(BDI-II)、貝克焦慮量表(BAI)等等。我其實當時信誓旦旦的想,醫院可不可以抽個血,或是多做一些侵入性的試驗,後來得到的答案是非常貴的,不是我小小的研究經費可以做到的,所以很遺憾沒有做到殺手細胞,或是血液上的檢測。
這是我們在植物園操作的一套森林活動流程,其實只有兩個小時,但是它可以有這麼多活動,很多人都驚訝這些活動怎麼可能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我就說對,這就是為什麼要找園療師,每個活動都有它設計的意義。從一個小小儀式開始,讓大家有一個心理準備進到活動當中;接著慢慢的在過程中去接觸自然,因為台北植物園有些環境其實還蠻恐怖的,真的蠻森林的,不講好像覺得在荒郊野外,後面有一堆密密麻麻的樹,就在植物園裡面。
簡單兩個小時的活動,可能真的有一些不錯的效果。這個部分是我們做的情緒量表,看到不同面相的情緒變化。今天都沒有放統計,只是簡單的算大概有多少人有情緒上的提升。目前已經操作 176人次的實驗資料,非常高比例的人表示,他在活動之後負面情緒減少、正向情緒增加。尤其像緊張、焦慮跟困惑這樣的情緒,是有很明顯的改善,總分表現起來就會更高。生理的部分我們有量測前後的心跳跟心率變異數的部分,這有點複雜。經過分析可以發現,低分群的人會提升,可是高分群的人會下降,也就是心理反應上面,在接觸自然的過程當中,心率變異數其實會變成居中、中庸的情況。這個結果看到之後,我覺得其實還蠻有趣的,終於生理的部分我們得到一點資料 。
回來看大家最喜歡哪些活動?找樹朋友,這個活動是整個流程當中,留最多時間的。如果時間夠,會有十五分鐘的時間,大家可以在靠在樹旁邊,活動引導之後,可以跟自然有一個很好的接觸 ;另外有分享、品茗活動,我會準備一些植物園的植物,因為我們種很多東西,所以我能運用的也很多。另一個活動名叫毛毛蟲走路,有一些年輕人是在園內赤腳走路的,其實脫鞋非常需要勇氣,因為台北植物園不是那種平整的地面。後來我又操作了一個自我引導式的的森林活動,儘量把五感的體驗都放在裡頭,然後我們設計了活動卡,讓大家知道說,可以在裡頭做些什麼事,也希望他們在裡頭待一個半小時以上。有了這些經驗之後,我才有信心開始做,真正跟醫院合作的植物園處方箋。
對於森林活動的回饋上,為什麼我會想要再參加?是環境這件事重要?當然活動的趣味性也有很大的影響。我們這邊後續再跟醫院合作,連接他們醫院的社會處方箋,其實在這一塊我是非常非常惶恐的。還沒有跟醫院合作之前,我不知道社會處方箋到底是什麼。慢慢開始合作,其實花了很長的一個過程。我啟動這件事情是2023年就開始在跟醫院談,一直到2025年經過了快兩年的時間,我們才把活動要做什麼設計出來。先跟大家預告,我們今年3月12號要正式跟北市聯合醫學開始處方箋的測試,那我準備了那些事物呢?
在這段時間我盤點了植物園可以靜下來的區域,最後決定先做靜坐跟靜心這樣的事情。我沒有選擇有引導的活動、也沒有選擇手作DIY的活動。這有一個原因是,我希望來參加這個活動的人,不要受限於我去辦多少場他才能夠來。我那時候跟醫生討論完,我告訴他,那我可不可以先做個地圖,邀請他們來植物園走走,來參加我們現成的活動?所以我就做了地圖,建議他們可以怎麼去走,也盤點有座椅可以坐下來靜坐的空間。這個作法以管理者的角度來說,不需要那麼多人力投入,這個地圖會搭配一張被我稱作植物園處方箋的卡片。卡片的背後有一些症狀,由醫生去勾選,建議你來植物園走一走,有分單人跟多人的走法, 這個植物園處方箋不會由我們發送,而是會在聯醫的診間裡面由醫師去提供給願意嘗試做這件事情的病患。民眾會一次拿到六張, 每一張其實是就是一劑植物園的藥劑,也就是我們建議你可以來六次。目前有七場引導活動,從三月十二號開始,週六跟週三早上會有人來引導,告訴他們這個卡片怎麼使用。卡片使用完會繳回到我們的諮詢處。另外還有設計一張紀念卡,集三次可以換一個禮物,這樣子的方式希望他們自己來植物園走動。
結語
對我來說,植物園處方箋讓我從教育推廣的角度轉換成療癒的角度,去看到真的人所需要的東西。植物園推廣處方箋的好處,是大家來到植物園是很容易的、門檻很低的。我希望大家能夠更愛護、喜歡自然,相信這樣也會讓環境越來越好,曾經在植物園得到美好的回憶,也在療癒的過程把這樣美好的感覺留在心中。
-2025.02.09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我們在家成果論壇
-
講者介紹/范素瑋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 臺北植物園 ) 副研究員,負責林下植群、森林動態、植群分析與生物統計等工作。2021主持臺灣山村關鍵林園療癒活動模式研究,近年以植物園處方箋、林園療癒等主題發表多篇相關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