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慈社宅周邊為早期移居者的舊社區,公共藝術進駐面臨社區矛盾、短期居民難形成歸屬感、施工環境風險及行政機關更迭等挑戰;然開放的公共空間、社福機能與行政資源也帶來許多契機。
—-
(廣慈社宅周邊)舊社區裡面原來的居民,數十年前移民來到台北市,當初那個地方很邊緣,所以那些步登公寓住的人都是早期來到台北打拼的新移居的住民,有很多老宅都沒有電梯,我自己也住過這樣的房子。這個居住經驗當然非常不一樣,像我們在宜蘭,我們的門都是不會關的,鄰居都互相認識;可是在台北市不一樣,你不知道你的鄰居是誰,門關起來就是另一個世界,所以我對於公寓的印象並不是很好。
本公共藝術案的幾個挑戰
其實社宅承載很多翻轉的部分,我先從挑戰開始說:第一,跟原在地居民會有緊張的關係,對社宅的矛盾情結挑戰,對社宅的成見與老台北人住在老舊房子的心境糾葛。可以想像他們在這裡努力了這麼久,突然有一個這麼棒的五星級住宅在旁邊,心裡會有些什麼樣的滋味?廣慈社宅的挑戰並不只在於即將移居進入社宅的居民。第二,入住社宅的短期三年到六年的居民,沒有辦法長住。而且集合式住宅封閉疏離,兼顧短期移居、居家安全、封閉管理的集合式住宅,如何營造棲居,讓他們有家的感覺?第三,執行期間也是基地工程期間,建築工程邊施工,公共藝術執行時,周邊尚有捷運工程。基地環境對於藝術品設置、規劃的風險是非常高的。第四,執行期間人事更迭。自2019年起至2025年,執行時間大約五年,經歷機關人事更迭、環境更迭。
順應公共藝術母法變遷—30年集大成
公共藝術的轉型其實也在這個時間發生,大家知道公共藝術法規早期是寫美化建築及其環境 (1992年,應設置藝術品,美化建築物與環境。2002年,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現在是改成營造美學環境,也把這個公共藝術美化空間這個直覺性的東西拿掉,而是有個營造美學環境這個部分作為前提。(2021年,應辦理公共藝術,營造美學環境)。本案結合藝術社會工程,大量研究調查與各階段民眾參與,著重營造美學環境之可能。
本公共藝術案的契機—大量新公共空間與公共機關支持
雖然前面提到諸多挑戰,但這個案子也帶來很大的契機,有許多優勢。第一、廣大的開放腹地(1.6公頃),並且有開放式的公園。第二,社福大樓建置與社福照顧系統支持,廣慈社宅有很強烈的社福照顧的精神,所以大部分行政資源系統都有進駐。第三、區域行政服務中心進駐。區域性公共服務機能大為增強,削減封閉社宅的可能。周邊的鄰近居民,因為行政中心的緣故,必須一定要到這個地方來,跟這個地方產生一些的交織,第四、住都中心進駐,這對於周邊的居民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因為周邊確實有很多老宅、許多區域可能需要都更。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的縫合性
這個案子在2019年提出來之後,一直執行到現在,我那時候寫了一小篇,在談公共藝術的縫合性。這個公共藝術案軟體的縫合性非常的高。首先是空間縫合,原來舊的廣慈博愛院改建成新的廣慈社宅,這種新舊關係與四獸山周邊居民如何能夠連在一起。再來是文化縫合,引入周邊社區居民與生活文化。如何讓新移入的住民,在三至六年的移居中有家的感覺,這不是用硬體能夠處理的。最後是藝術縫合,用藝術行動營造社宅共同經驗。不同建築師有自己的風格,廣慈的公共藝術作品有做不同空間的串聯,包含地面層道空間樓閣,例如《流亭》,在基地之間做了一些縫合跟串聯。
其他個人觀察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操作長時間與軟實力,提供社宅相關行政機關對硬體之外的想像可能,類似社造的推動,也是本案的關鍵。執行過程因基地工程前後差異大、居民前後意見也有調整,也讓許多公共藝術作品增添大量行政作業與大量溝通成本。所幸策展人吳慧貞有個建築專業伴侶、也對行政機關嫻熟,穩定的情緒溝通,減少本案執行的衝突對立。另一方面,本案體現公共藝術三十年來法令從環境美化到營造美學環境的變遷。這個案子未來還是值得觀察,目前只有5年,未來社宅是否有可能以藝術、鄰里關係或社福照顧的系統為中心,讓這個地方有一個共同的向心力,讓公共藝術具有行政機關文化化的功能。藝術社會工程是階段性的推動,在倡議與興起新舊居民對環境與居住交流互動的可能後,未來社宅仍可設立長期提供居民未來自主提案舉辦活動的可能性,讓有興趣的居民可以扮演主導者,延續居民持續交流的契機。公共藝術是屬於激進的採購,公務單位本來就充滿著大量的文化影響力,即使是硬體工程,都是藝術社會的一環,行政機關應該藉此公共藝術設置的機會,讓行政機關找回更大的社會價值。
下午演講的陳醫師是社區營造很重要的前輩,以前有人說社造很簡單,就是在鄰里丟一些垃圾,大家就會集合起來討論怎麼解決這個事情,是一種逆向的操作方式。我們今天看到公共藝術它可以用比較正向的案例,讓大家來跟我們討論一個事情,不是用製造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而是提出一個期待的願景的方式來討論。也期待社宅的發展未來可以有更多討論的機會。
-2025.02.09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我們在家成果論壇
-
講者介紹/陳碧琳
蘭陽博物館館長,中原大學設計學博士,宜蘭縣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審議委員,中華民國博物物館協會理事,曾任宜蘭大學建築與永續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師範大學美術系兼任助理教授。致力推動宜蘭成為生態博物館之都,透過組成「博物館家族」,逹到共享博物館資源及相互合作之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