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畫分為兩大項目:作品設置與藝術社會工程。作品設置包括九組永久性公共藝術,與十五件臨時性作品。藝術社會工程自2022年展開,試圖透過五項子計畫促進鄰里情感與認同,創造多元共生的城市新生活模式。
—-
作品設置
我們在家這個計畫它的架構,分成作品設置以及藝術社會工程兩部分,永久性的作品在公共空間中從邱承宏到鄒駿昇共九組作品;臨時性作品不同的是,它們融合跟社區互動的過程一起完成作品。有些臨時性作品,像是《藝術行動車》、《遷徙博物館》等,是會撤展的;但從《祝》到《窗光漫遊》等等這些作品只要管理單位願意長期愛護它,其實是可以做長期、甚至永久性的展出。我們的藝術社會工程計畫從2022年開始,就積極的進駐社區長達三年,這個計畫叫做「我們在家」。突然間地,一個舊園區整個拆掉,蓋一個新的社宅,一千五百二十戶以及整個社會照顧系統要搬進來,要重新建立一個全新形態的城市生活的時候,在這樣大的變動下,如何讓公共藝術伴隨這最後一哩路,一起面對新的生活。
所以用「我們在家」,這樣日常的一句話,讓公共藝術伴隨大家重新培養對這個土地的感情,在這裡形成鄰里、醞釀安心的感受。很快跟大家 review 我們所有的公共藝術。邱承宏的《採光》是淺浮雕的作品,在C棟入口的草地上,伴隨新的植栽呼應過去園區植物的變遷歷史,透過浮雕雕塑描繪樹林裡的樹冠羞閉的現象,不管是有陽光的日子或者是晚上的燈光都展現出不同的美麗;環繞園區一圈一公里,有非常寬廣的步行步道上,在福德街的這一側,是曾令理的作品《孢燈》,左邊是貌似豪宅的新園區,右邊是非常老舊從戰後就不斷城市擴張而形成的老舊步登公寓區。新的步道可以看到圍繞臺北盆地郊山這一側的四獸山山系,連接這個園區的綠色廊帶,在這種環境嘗試模擬蕈菇或是過去水圳的螢光點點,用抽象的造型去勾動某些對於具象的記憶、想像的引動;嶼山工坊林聖峰老師《大樹下的山水客廳》,坐落園區的北側公園,利用模組的方式,把鋼筋—建構城市文明的這種材料裸露出來,讓這個結構本身形成抽象的山水美景。作品落地之後就形成一個可以玩耍、定著、依靠、穿梭,可以聚在這裡的地方;徐永旭的《光之巢》在南側,面臨四獸山前面的福德街,將來它變成信義路七段,南面廣場會銜接整個園區建築物捷運出口前的廣場,形成一個新的節點,在廣場當中創造另一個廣場。這個作品設置完成後,有非常多的小朋友會跑來這邊玩捉迷藏,也有一些家庭固定每天帶小朋友出來逛逛散步,阿嬤就帶著孫子從《大樹下的山水客廳》一路穿梭,穿過所有作品來到這個地方。幼稚園的小朋友才剛學會說話沒多久,你不用問他說這個作品你懂不懂、它是什麼名稱、理念,讓他自然感受到那個觸感、空間感、肌理、顏色、環境,便可產生美學上的陶養。
當然公共藝術不僅止於好漂亮,它也有雕塑這個環境,它不只是雕塑自身的造型之美,它雕塑的其實是空間,是人在這裡面的行為、人在這裡面的感知、人在這裡面的關係;梁豫漳的《流亭》貫穿南面兩棟建築之間,用細膩的手法跟公共設施結合,讓這個公共設施不只有原本的功能—遮蔭,或者提供shelter,而是更進一步可以界定整個園區面臨一個社會、都市的涵構,一個非常明確的錨定位置,它也帶動整個園區場域精神的重新界定;《書寫未來》是 Ram katzir的作品,它在園區四棟大樓中間的中心廣場,自己的手拿著筆書寫另外一隻手的掌紋,非常清楚簡單的意涵,回應我們城市面臨重要的、社宅城市生活變革這件事。作品意涵老生常談,有點陳腔濫調cliche,重點是如何真正能夠產生共鳴。社宅三年一租,居民會不斷的流動、變動的,但我們希望永久性作品的氣質是可以一代一代,由不同的居民重新去傳承,去釐清他們對這個地方的情感,或是脈絡的印記、生活的記憶。社區精神旗幟是兩組作品,蔡慧盈的《揚揚》以及陳殊里的《生生不息》,大家一起把旗升起來;那在住都中心的大廳裡面,有鄒駿昇的《共生》去伴隨大家面臨四周的老舊社區更新代謝。
我們有非常多的臨時性作品,並不只是因材質而區分,而是因應環境,它應該要有什麼樣的生命歷程?存在多長時間它才是適切?我們在計畫開始時在廣場上先辦理比較大型的節慶,有十場這樣的活動,透過《遊擊行動車》跟社區互動。大家一開始時,其實彼此不認識,外面的居民經歷這麼長久的工程,對於一大堆不認識的人要來變成住在豪宅裡面這件事,其實心裡是不安緊張的。所以一開始以比較幽默的活動,讓(社宅)裡面的居民跟外面的居民,有機會透過廣場上的互動,開始生活與話語上的交流。最後我們邀請居民來留影,請專業攝影師幫他們拍美麗的家庭照,這是他們在這裡開啟生活的影像。過程當中我們有一件作品《大自然的華爾滋》,希望能夠在比較灰色的這個園區內,留下一個彩色的作品,帶大家去瞭解周遭的生態,藝術家根據董景生老師的建議,融入在地植物,結合人在這個環境裡面舞蹈的形象,變成一個地景圖像,由禾磊的設計師重新構圖,形成地面上的大型彩繪,在作品落地後,有少數居民覺得並不喜歡,所以我們也只好撤展。
彭冠傑的《祝》,圍繞整個園區一圈的電箱上留下圖像印記,這件目前也正在等待最後的決定,到底是留還是要撤。但是王進坤先生有一個非常好的形容,他覺得這件作品好像在周遭下了一個結界,從外面看就會覺得這個結界護衛著它,因為它的意涵其實就是一種平安符,是在地道教宮廟文化的符號,跟當代的創作語彙結合在一起;李維皓、許敬柔的作品《盈盈》在青少年服務中心,是一個可以修極限單車的交流空間,讓這些 Troubled Youth 能夠集會交流、增進技藝,學習如何珍惜保養自己的極限單車的一個場所;身心障礙中心的作品《記憶中的海》由本間純所作,在兩個諮商室中,配合空間與色彩,創造牆上的淺浮雕作品,增添整體柔和氣氛,望著這件作品,可以產生沉靜、凝思的氣氛;社會福利中心諮商室由李維皓、許敬柔創作《沐浴》,透過光的手法,創造整體空間氣氛的轉換,讓諮商師在輔導對象時,可以感受到光的環境跟地景;不管是先天、後天或因為老化、各種疾病需要用到拐杖、輪椅或者是義肢等輔具,在輔具中心可以得到需要的專業協助,在此設置大塚麻子的作品《請跟我說》,除了牆面彩繪,色彩也延伸到整個空間以及廢棄不用的輔具上;社會福利中心的大廳面臨第一線的衝突、哀戚與挫折,牆面上設置章芙菱作品《一場及時雨》,讓來到這邊、急需要幫助的人們,覺得很柔和、非常愉悅,可是又不會太刺激;志推中心大禮堂會進行很多志工的培訓的活動,在天花板上設置山由社的 《描海》;物管在社宅大廳服務大家、居民進進出出,其中幾棟大廳設有吳芊頤的《窗光漫遊》,是窗帖、燈箱的系列作品,把過去步登公寓裡的這些窗花或者是在地生態資源,透過藝術家的拼貼手法形成作品。
最後有兩個設置時間最短的作品。游文富的《溫暖的載體》,在公共空間裡面,每個人都能共享、穿梭、曬太陽,去感受跟生物一樣的、巢狀的家的溫暖,社會處方箋的成果表演也是在這裡;Florian Claar所創造的聲鏡裝置《Wall of Voices》,以及《遷徙博物館》計畫,創造的是一個社區的聲音地景、社區劇場,讓聲音能夠彼此聽見。藝術家前期規劃討論作品的時候,希望能夠更加深入到人的潛意識裡去搜尋夢境。不管是記憶、懼怕、希望、歡樂、成熟、幼稚或是老靈魂,透過夢境的採訪跟錄音以及林強先生的創作,這些眾生之聲變成聲音的地景,成為聲音裝置《聽夢I》呈現在劇場當中。林強先生也特別為了這個作品,創作了現場音樂表演《聽夢II》,並邀請台北室內合唱團,精選可牽動我們文化脈絡跟記憶的本土歌曲,來做現場的演出。另一方面我們也搜集了七百多名的居民遷徙的故事,在不同地方出生的人們,不管今年是幾歲,都在二零二四、二零二五這一年來到臺北,來到廣慈這個地方相聚。我們在地圖上標出七百多筆遷徙的路徑,並且將前期調研的內容,前清時代的農田過往、戰後的城市擴張以及日治時代的養神院、城市邊緣設施等等,將這些歷程與文獻內容交由吳秉聖,轉化為影像作品《牽繫》,分成四個段落做投影展現,表演了三天。
前述許多件臨時性作品都具備能夠永久留存的品質條件,但因為單位的進駐也是流動的,因之我們認為公共藝術設置的時間長短命運,是跟著使用者在這裡的狀態,他們能夠負擔去照顧作品的意願跟能力來決定。我們希望公共藝術從很早以前的工程思考,轉變成有各種樣態,能夠適應它的方案與生活、適應使用者,這樣貼心的條件去進行設置。
藝術社會工程
我們一直強調數字1520,是指進到社宅裡居住的戶數,有的是單人、有的是五人,有的可能三代同堂住在裡面,整個居住人口有五千多人,再加上照顧系統、社福大樓還有區公所,裡面的人口數是非常高、生活非常密集。我們怎麼在沉積非常多過去的城市,重新展開新生活,讓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呢?在2021年底,我們在基地附近找了一個空間,租了一間步登公寓的一樓作為社區工作站,趕快整理,在2022年5月亮燈,同年10月等到居民進駐,辦開幕活動,來迎接所有的居民。社區工作站開幕時我們辦了一個展覽《鑲嵌在城市中的綠色群島》,牆壁有整個四獸山、環境跟這座偏山之城的壁畫,收集這個地區特有的植物在環境展出,同時也開啟我們五個子計畫的綠色行動。藝術社會工程一共分成五個項目,從頭到尾都是透過社區工作站的空間來展開大部分工作。從小到大,藝術都會讓很多家長、親友覺得就是沒有用的事情,但是有一句話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表達了藝術在精神層面的必要性。再回到這個生活現場時,我們依然必須重新去面對所有從小到大面臨的,各種生活偏見、價值的不同、該如何過生活的這些種種不同的想法衝突。我們回到第一現場,不再是你熟悉的大學同學、藝文界、美術館裡面的同溫層與同好,回到所有真實世界裡面、第一現場去面對這些事情。我們透過社會處方箋、進駐創作、綠色行動、大量交織、藝術活水,這五件事情,要認真的去跟環境,社區,建構一個新的溫柔的關係美學。
我們其實在 2019 年時,就開始去建構社區關係。那時透過一個問卷詢問居民:家有新鄰居搬來時都會送入厝禮,你們覺得會想要用怎麼樣的方式來向社宅的新住民表達這個心意?當時得到的意見非常負面,大家覺得這些是社會比較底層的人,卻能夠佔據這麼好的特權、資源,住跟豪宅一樣的空間、享受這麼大的公園。公園是我們社區舊居民去抗爭,才能有這樣好的環境,為什麼要歡迎他們?他們如果住進來能夠稍微促進一下我們的經濟發展、生意變興隆,可能是唯一的好處。一開始就面臨潛藏在環境裡面的張力,所以需要去促進較為良善的、互相理解的氣氛。透過社福鄰里跟美學的方法途徑,怎麼讓大家覺得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在計畫都還沒有展開之前,我們去跟很多文史工作者學習、辦走讀、做非常多的前期調查跟基地分析,收錄在《偏山之城》這本書中,更了解廣慈的地區特色,尋找著力點。我們發現,廣慈有些基地特性要注意,第一,這裡是非常大的基地,有很重要的社會照護的使命,非常多社福單位進駐,著重老齡人口、弱勢族群的照顧;第二,社宅是短期高流動的大型集合住宅,裡面的住戶包括社福單位都是可能流動的,三年就一輪;第三,這麼大的園區是都市綠生態的系統的重新建構;第四,龐大多元的人口,在常民生活中如何找到共通點。為使社區新生態系養成從日常生活出發,我們訂定策略並分階段推行。第一,需要長時間經營的帶狀課程;第二,設計節慶式大型公共活動。希望這些事情沉潛進社區的,創造良善的氣氛、解除緊張。從相見歡互相認識,接著建立在地網絡,進而擴展連結組織。一邊做這些事情,一邊發展創作行動,最後放大我們的行動。從2022年進駐開始,我們總共辦200多場活動。有的20人、有的40-50人,創造了很多小的幸福泡泡。因為興趣所及、共同對某個事情有興趣,就可以認識一小群朋友,你不需要認識1500人,在這個區域只要認識20個朋友,因之就有一個鄰里感。透過大型的活動,可以看到更多光亮、看到彼此的溫暖。
我常常被問到,這些藝術計畫到底有沒有效益? 這些活動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享受到? 公共藝術、社區營造不是發糖果,也不是娛樂活動,沒辦法強迫每個人都參加。重點是大家都能在這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分,而非均分福利的概念。
綠色行動子計畫內容包括:土地倫理工作坊《青草生活360°》由黃盛璘老師主持;綠色旅行小學堂群島系列走讀與講座,我們走出基地以外串聯整個文化生活圈內的綠色資源,也請了郭城孟老師讓大家對郊山、城市生活有更深一層的理解,也邀請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以宮廟串連為走讀內容;由賴映如帶領勞動地景工作坊《綠色小管家》,教導大家去做城市中的垂直綠化;最後是在高樓之間創造社區療癒花園,作為工作坊的實作場地。黃盛璘老師大黃老師帶領三個助教,進行土地倫理工作坊,穩定地每兩個禮拜來一次。老師說他台灣南北各地帶領這麼多團體以來,從來沒有一個團體這麼難聊天,防衛心、戒心非常重,直到3個月後才放下戒心,剛開始的破冰非常重要。
也許我們的行動只是一個開始,就我所知有許多地區,例如信義區公所開始有屋頂城市農園的建構,社區綠化除了消極的認養社區農園的話,有沒有甚麼其他積極的作法、想法的可能呢? 對於環境倫理、城市生態、公民行動的新的可能性?對社區自治有什麼新的想法?我在2023年有一檔展覽叫做《華山綠工場》,後來也啟動了花園城市的政策。希望更進一步達成的事情,不只是在各地買資材蓋設施,而是多多打造綠色社群、培養公民素養,在共作、共學、共治的實踐中,連結人與地方、城市及自然的關係。
藝術活水子計畫有兩項內容,第一項是空間藝業結盟,有比較大的變動,原本希望文創品的規畫可以有收入,有永續的營運可能,討論後改為廣慈1500生活節的活動。另一項私廚計畫比較可以掌握原本提案的精神,結合弱勢照顧與階級翻轉的特殊社會使命,因此我們與婦女培力中心合作,他們輔導的對象是受虐的婦女,前後有十堂課,回應非常好。第一階段是家的味道工作坊,由林宥驊老師帶領。第二階段是餐桌上的家常家聚場工作坊,由哲學博士王鍾山老師帶領。我們帶入的不只是廚藝,還有食物哲學,生活文化,以及背後的文化議題。在煮食cooking活動中,探討生活的新思考視點,使學員感到自信與生活質感的提升。大家在學習廚藝之餘,也得到對於生活的看法。在工作坊學習結束之餘,我們也問學員是否願意來為公眾服務。一開始學員參與工作坊是因為需要更多的養分,但在互動中大家也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有力量可以給予的角色,這些姊姊妹妹跟我們一起辦理三場屋台計畫,以代幣交換的形式跟社區居民互動。最後也在1月辦理廣慈1500生活節活動。
大量交織子計畫是蕭有志先生一貫的理念,利用多餘的資源去進行資源交換與轉化。有各種系列的活動,《喜歡可以帶回家》是最早期在社區破冰時舉辦的活動。一開始大家有很多戒備,花了一段時間慢慢讓大家知道說,這是很溫柔的交流。在迴轉桌派對時,社區關係就已經比較熱絡了。社區微改造工作隊在老師們的帶領之下,來到社區進行擾動。透過藝術行動介入社區的實踐方式,回應社區的空間時間,建構無形的交往連結。最後也邀請到請詹志展、林希羽老師辦理資源再生工作坊。社區微改造工作隊的計畫,在社區第一現場,找尋適切的藝術策略,其目的是社會參與,而非批判,在日常縫隙中找到一種溫柔的觀照。除提升居民對於公共事務的參與度,以及對於美學的重視,從被動接受,成為主動參與設計發展的角色,由下而上實踐美學導向的都市設計方案。
因為時間的關係,沒辦法仔細談到進駐創作以及社會處方箋。中午的時候會撥放進駐創作的成果影片,請大家觀賞;下午的論壇將以社會處方箋作為主題,邀請到各方專家參與討論,以及工作坊的帶領講師來實際分享經驗。
-2025.02.09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我們在家成果論壇
-
講者介紹/吳慧貞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策展人,禾磊藝術創辦人暨總監,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碩士。投身公共藝術領域逾20年,始終相信與自然依存,回歸質樸的簡約精神。希望透過策展,彰顯深蘊於環境中的文化價值。面對臺灣不同的城鄉環境與社群,持續實驗新的藝術概念與策略。希望通過藝術的途徑介入社會,對於現代人的行為與認知框架進行反思與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