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眾回饋/
藝術療癒—社會處方箋的舉措,就像剛才講師講的,是鍛鍊身體的肌耐力,是健康的舉動,不需要醫生開立的處方箋,每個人都能接觸,可以模糊化治療的界線。
吳慧貞/
社宅居民本來就是相對弱勢,公共藝術計畫持續散發友善的能量,吸引需要的族群主動接觸,保持平等心不區分服務對象,並透過通訊軟體建立參與對象、講師的聯繫網絡。
熊思婷/
● 北美館《星期一美術館》的計畫,服務對象是經由和平醫院轉介,並且在執行過程中,都有心理師、個案管理師甚至醫師在場。
● 藝術媒介雖然是有門檻的,但每個觀眾都可以平等的接近藝術並感知。
周妮萱/
● 社會處方箋在執行時不一定需要有醫事人員在場,也可以自我轉介,因為它有個關鍵概念是,個人對於自我健康的管理意識。但也很鼓勵健康服務中心作為Link-worker的角色,透過問券評測或其他評估機制,媒合個案至兩廳院、北美館、公共藝術計畫等社會處方箋計畫。
● 藝術的感知力從來不決定於社經地位,因此可以很好的作為社會處方箋的媒介。
● 雖然「治療」二字因為醫事法有規定,因此不能隨意的使用,社會處方箋並不做治療,它是改變個體對於行為、思維、以及未來生活期許的認知,但只要這個模式夠堅固,效果甚至可以超越治療。
-2024.10.28 社會處方箋座談分享會:藝術的療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