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事美術館與臺北各行政區合作,將典藏品帶到街頭巷尾,提供參與者超越日常的經驗;星期一美術館邀請失智症長者及其照護者來美術館參觀散心。
-
今年是北美館的四十一年,累積有五千多件的典藏品,每年都有十五到十八檔的特展,並且每年都有在做觀眾調查研究。發現主要的觀眾群年紀比較輕,大概的歲數就是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至於六十五歲以上的,稍微是接近銀髮族的觀眾,樂齡到銀髮族的觀眾,其實只有8%。美館展出的內容以現當代藝術為主,為了拓展更多的觀眾群,我們就做了許多不同的展演與專案。
首先是街事美術館。這個案子源自一個質疑的聲音,美術館有那麼多收藏卻都放在庫房,為什麼不拿去美化公共空間呢? 我們思考如何回覆,希望把這個案子當成教育推廣的專案,而臺北有十二個行政區,我們預計都會去,希望打造發生在街頭巷尾的、區域的美術館。我們會從眾多典藏品中優先選取跟這個行政區有相關的典藏品,做一個原寸的輸出,再來我們會設計工作坊活動,鼓勵在地的民眾參與,最後一起展示在這個空間裡。而今天會舉前年和去年的兩個例子。
2022 《街事美術館—無孔不入》來到北大同區的孔廟,我們設定的觀眾群是區民、也就是樂齡的觀眾,通常不是主動來美術館的觀眾,因此這是一個館外的推廣計畫。在美術館裡面的工作坊、創作課程,會著重在創意開發、技巧學習或者工具學習。可是街坊發生的工作坊,應該要與在地有關、與這個場域有關,並提供給參與者一個超常經驗(超越日常的經驗)。我們應該要想一些來參加的這些區民,他平常生活中沒遇到的,這會比較接近我們對當代藝術的想像 ,因而做了兩個工作坊。
第一個工作坊叫做論語大丈夫。藝術家組成一個團隊,來參與工作坊的觀眾坐在一個像榻榻米的地方,負責聊天就好,最後會拍成精華版的影片。參與者先問一個人生問題,接著抽籤,籤詩都是論語。有一個媽媽她一來就臉色很凝重,跟我說她是一個即將退休的企業家,一直在想要住在臺北還是要回鄉下老家,而她抽到的籤詩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她抽到這個籤,我們立刻就起雞皮疙瘩。這個論語的意思是孔子想要到九夷那個地方去住,他的朋友跟他說那邊很簡陋,你在那邊要怎麼生活呢?孔子回答說,只要是君子到的地方,何陋之有?我們就這樣回覆阿姨,他也能夠領會。我覺得做任何樂齡相關的活動,因為他們的人生夠激烈,有很多人生的學習,在不同的狀態中會反映不同的事情。在這樣的活動裡面,我們得到很多真面目,並接著往下一個目標邁進。
第二個工作坊是食物雕塑,靈感來自孔廟祭祀的食物。帶領藝術家先做了田野調查,大成殿是孔子的正殿,上面有七十二隻鳥,象徵孔子的七十二弟子。這些鳥其實都是凶鳥,例如貓頭鷹,而在孔子講道時他們會停下來聽。藝術家先問來參加工作坊的民眾 ,如果讓你設計屋簷上面的小鳥,你會設計成怎麼樣? 大部分的人都做貓頭鷹,因為這個時代大家覺得貓頭鷹很聰明、是博士,很有時代特色;接著他們開始組合食物,組合成像雕塑美美的樣子,再配上他自己做的鳥以及由藝術家配上不同顏色的背景,最後拍攝為攝影作品,作品整體概念與呈現很完整。
工作坊都完成後一起做了一個展覽呈現,北美館挑選蔡雪溪的一件畫作《臺北孔子廟》做原寸輸出,跟兩個工作坊成果一起展示。這是孔子廟讓我們使用的一個展館,平常是做書法的展示。我們把蔡雪溪的作品放在中間,右側是論語大丈夫占卜的一些紀錄,一共放了六支影片。旁邊有做一些榻榻米,讓大家坐在那邊聽。開幕的時候,居民說自己很像大明星,只是聊天居然被做成這樣的作品。
2023 《街事美術館—喚境》選擇的是北投梅庭,做到現在對我們來說,最難的是選擇地點。工作坊執行中間很多對話,我們直接走到社區裡面發現這些事物。第一個工作坊叫做私密信件小史,帶領工作坊的藝術家是陳依純。他讓學員們寫一封信-年輕時在北投發生的一件事情。有人寫他在北投結婚、或是他原本不住在北投,結婚之後搬到北投;還有一個媽媽寫北投以前的工廠 ,很多真實的故事。接著藝術家把這些關鍵字抽出來,丟到AI裡面生成一個個圖片、場景。第一次生成圖片在討論的時候,藝術家覺得收集到的關鍵字不夠多,所以合成出來很像鬼片。因為有很多關鍵字、當下的時空背景沒有輸給AI,所以他又回去跟居民聊天,做第二次口述歷史的調查訪談,這個過程讓我們非常感動。後來他設定生成浮世繪風格,也將時間訂在二零年代,才完成這一系列。
另一個工作坊名為梅庭裡的北投– 噴泉池與那卡西樂團,邀請藝術家倪瑞宏帶領,他跟彩瓷的王正雄老師合作。因為北投區其實有很多廟宇,都是用彩瓷去畫、佈置然後去燒。我們就覺得倪瑞宏的線條或是顏色表現,也許可以跟這個媒材去做結合。成果展覽的時候我們一直在想陳依純的作品如何展示,因為工作坊叫做私密信件小史,每個都是居民自己的心聲,跟藝術家討論後決定展在樓梯間,展覽的時候學員就一個個唸出他們信;而倪瑞宏的作品跟浴室很搭,整間的彩瓷都是他去發展的,最後展覽結束時,也把下方的作品切開來分送給居民。
星期一美術館的計畫從2023年開始舉辦,邀請輕度及極輕度失智症長者及其照護者來美術館參觀散心。去年選擇的是何德來先生的展覽,那今年就是利用膠彩展,各做兩場星期一美術館。但其實從2021就開始做培訓,因為需要很多的志工協助,以及讓大家對所謂私人患者的社會處方簽的做一些瞭解。為什麼叫做星期一美術館呢?因為我們星期一是不開館的,我們為了他們特別開放。
原本有些醫師提出疑慮,他覺得這樣跟人群區別開,是不是依舊沒有共融的感覺?但是參與者給我們的回饋就是,有一個專屬於他們的空間,他們可以認真的、用他們的時間感去逛展場。我們每次在做星期一美術館的時候,都會進行培訓,初階跟進階都會做一次。活動執行之前,我們會發出溫暖的簡訊,提醒美術館比較冷等等。其實我們這個計畫參照的文本,蠻多都來自「在MoMA 遇見我—阿茲海默症專案」(Meet Me at MoMA—The MoMA. Alzheimer’s Project)。他們覺得應該要讓照顧者跟患者心裡感覺,來自美術館的溫暖歡迎。今天在分享的時候,有一個學員說,因為美術館不斷的寄簡訊給他,讓他覺得他非常重要,他一定要來參加。再來我們一定要先介紹環境跟設施,給他們一些安全感。整個導覽課程,大概有五到七組家庭參與,今天我大概有七組家庭,就有十七位觀眾一起來參與。然後我們會在四到五組作品之前,跟學員做一些熟悉跟對話,最後他們會在展場內找一幅他們喜歡的,跟家屬拍一張照片,我們會在當場就把照片洗出來讓他們帶走。 在這個方案裡面,我們隱隱的希望這個照護者,可以有喘息的空間。我們對於失智症患者,不管是中期或者是初期,我們其實不太知道能夠達成什麼效益,因為他有可能上個月來過,下個月還真忘記了。可是問題是對於他身邊照顧他的這個人,其實會得到很多收穫且有一些喘息,並且有心情上面的轉換、得到支援。那這是我們能做的、也是重要的,如果稍微改善照護者的狀況,也許可以連帶對失智症患者有一些改善。
-2024.10.28 社會處方箋座談分享會:藝術的療癒力量
-
講者介紹/熊思婷
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組長,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碩士,大學主修藝術教育;在投身美術館教育工作之前,曾於學校、兒童美學雜誌、私人博物館、藝文基金會等單位工作;熱愛藝術與美術館,喜歡留意每個設計用來與觀眾溝通的細節。隨著美術館越漸重視平權、文化近用及心理健康等社會功能,近年在實務中累積許多結合社會處方箋概念之藝術推廣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