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藝角透過藝術拉近大家的距離、得到自我表達的媒材,傳達文字難以描述的內容…。我的教學領域常會遇到失語、失智症的長者,他畫出來的東西就是這個人一生組成的樣態。
-
我是視覺創作背景,發現大部分臺灣的成人都很害怕創作,在規劃課程的時候,我的重點就是要打破門檻、打破他們想像中創作要畫畫的樣子。所以課程中會有很多撕貼、甚至不是真的要畫很寫實的樣子;另一個著重點是,將這些主題跟大家的生活日常做一些扣連,從認識旁邊的人開始、到日常環境一直到整個團體的情感建立等等。我們這個團體真的有吵架過,但這也可能是很好的發酵或是滋潤而更瞭解彼此。 《廣藝角藝術創作計畫》從去年春天的時候開始共十堂課,我將逐一介紹並分享發現。
第一堂課的活動是撕貼畫,為了打破門檻,故意讓大家不要用剪刀,因為撕肯定不是一個規則的樣子。先透過卡牌讓學員去找印象深刻的鄰居長什麼樣、用撕貼表現出來,最後就在牆面呈現。第二堂課我們在玩熱縮片,主題緊扣我們回家都要有一把鑰匙,幫自己的鑰匙設計鑰匙圈。在大家手忙腳亂的情況下,就不是一個單打獨鬥創作的人了,出現互相幫忙的角色,那個人不一定是熟悉或認識的人,只是剛好同一組或者在旁邊,團體關係慢慢開始被改變、增加厚度。
第三堂課真的拿了筆,他們當時果然是非常的害怕,為了打開大家的心胸做了許多努力。我用藍色為主題跟大家分享說,他們覺得藍色是什麼?大概三分之二以上的同學都跟我講說是憂鬱的顏色。記得下一張照片是給他們看大海跟天空,並且問你們還覺得這是憂鬱嗎?開始有很多其他的意思跑出來。這個主題試著去改變他們對創作的不同的思維,理解對顏色、造型的詮釋其實是有很多種的。第四堂課透過追逐遊戲及共同創作建立兩人關係,這過程有非常多指令跟遊戲步驟。透過抽籤學員兩個人隨機分組後,跟著指令最後共同完成一張作品,最後我請大家想成以前戲說臺灣那個玉佩相認的那樣子,兩個人就必須得互相討論說,我要怎麼切直的、橫的、任何造型,將作品一分為二,也打破畫畫是一個框框的認知。以這堂課來說,我們已經看不到的中間的歷程才是真正的作品。如果就視覺藝術的定義來說,比較偏向參與過程或關係美學,而不是重視最後的成果。
第五堂課開始碰水彩,大家先享受自由揮灑的狀態,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創造很多彩色紙張,接著請大家想想看,從你家走來一路上有很多盆栽長什麼樣子?請同學用這些色紙去找顏色來做盆栽,這堂課是我認為同學開始突破框架的時期,因為他們的作品開始把紙拿歪或者是作品會長出去,打破那個框框我覺得對一個成人來說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東方人太習慣在這個框框裡面去創作,但是對當時的學員顏色可以延伸到那張紙外面的,這個時候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一個轉捩點。第六堂課則是在社區蒐集植物,組合後透過藍曬來創作。
第七堂課我們試著合作與共用資源,這件事情我覺得在社宅是重要的,我想透過創作去做串聯資源共用的美意。這個活動其實是他們隨意的剪各種不同的綠色紙,接著像分餅乾一樣請大家把所有的材料用完,讓教室是完全無垃圾的狀態。所以他們必須得想,作品要往哪裡發展,往上、往下延伸,直到用完所有的媒材而不製造任何垃圾。同時他們也開始自然的跟組上的人聊天,這個真的是很重要的目的。我都會放音樂,同時非常鼓勵輕鬆的聊天風氣以及自發性的塗鴉行為。第八堂課是不用筆的繪畫,用顏料並共用不同的工具,可能會用滾筒、海綿、各式各樣的棉花棒、竹簽,但就是沒有筆,但是他們得想辦法。這其實是從一個創作裡面培養解決問題能力,也可以從別人的創作中找到靈感。
第九堂課開始加強大家之間的交流,前面提到大家會聊天,而來到這堂課我們開始討論夢,因為到了課程的尾聲彼此建立起信任度。當時題目是請大家跟組上分享你覺得印象很深刻的夢,有些夢跟自己的親人有關、有些是很私密的、或者是很夢幻的。重點都不是最後的作品,都是那個過程。你會發現他們邊畫邊聊,接著開始聊越來越多,已經超出那個夢的主題,我覺得這是藝術帶來更多的討論跟昇華。最後一堂課,我們蒐集前幾堂課撕下來的紙,在這個系列課程的最後,讓大家重新貼回去,並添加蠟筆去把這一張大大的畫給填滿。當然他們不是只站在某一個角,學員透過不同指令移動到不同位置做記號或填色。最後的大作品其實是20張小紙拼起來,所以最後他也是跟信物一樣拆解之後分送給每一個人。
總結這些要講的是,廣藝角並不是要在這個社區培養多厲害的藝術家或人才,而是透過這個媒介拉近大家的距離,把藝術當作一個新的表達媒材。有的感受是文字是難以描述的,但是卻可以畫得出來、動得出來或者是發出聲音;再來我覺得很棒的是廣慈社宅公共藝術很多工作坊都不是一周或單次性而是長期的,像廣藝角的部分就十周,十周是可以看到很多的變化的;再來就是創作自信的培養,我自己教學的領域常常會遇到一些失語的、失智症的長者,他們可能沒辦法說卻可以寫或者是畫,並發現他他畫出來的東西就是終其一生他這個人組成的樣態。創作自信的建立,不是說要他們多厲害,而是要相信學員自己是可以創作的,那是一個表達的管道。
-2024.10.28 社會處方箋座談分享會:藝術的療癒力量
-
講者介紹/張書婷
廣義角藝術創作計畫帶領藝術家。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現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博士班。曾是高中美術教師,近年致力於不同場域、不同族群的藝術推廣教育,接觸族群廣泛,如創齡族群、安寧病友、兒童等,期盼以藝術教育鼓舞每個人蘊藏的創作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