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質量好的小計畫,讓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吸取到不一樣的養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型敘事經過累積與轉化,得到超越個人的精神領會。
公共藝術在廣慈社宅以特殊的形式發生,以我們在家這個主題,思考社宅這樣一個新的聚落需要什麼樣的公共藝術?透過藝術來增加居民對環境的歸屬感,並促進鄰里關係和心理健康。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藝術社會工程,將鄰里、社福跟美學視為核心,底下有諸多子計畫與社會處方箋相關,其中【社會處方箋】底下有廣藝角藝術創作計畫、即興藝術共融場、樂音療癒場等三項子計畫;而【綠色行動】園藝治療、【藝術活水】私廚計畫等活動,概念與內容上也與社會處方箋相對應。
這個基地非常特殊,因之我們想像這種公共藝術結合社會處方箋會跟其他地方有些不一樣,特別是這個基地它社會照顧的精神,以及都市綠生態的系統。廣慈社宅是一個短期高流動的大型集合住宅,一共1527戶、三年就要一輪,它的流動是本質上無法避免的事情。並不是一個安土重遷、傳統那種鄰里、村落的人際關係。這種流動的特質如何讓大家覺得我仍舊在這邊形成鄰里、聚落、感覺有朋友支持,感到對這個生活空間有文化、感情上面的熟悉感,可以把它當作家。短期、高流動的居住,對於舊社區的相處其實會形成壓力,再加上當代社會的高齡化是無可避免的重要趨勢,而我們在將近五年的過程當中,公共藝術也在各個層面上接收到這樣的壓力,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需要紓解。
我們覺得社會處方箋是我們需要的,在廣慈這個地方、從公共藝術的角度來切進來可是有什麼樣的交集?我們要有什麼樣的目標?公共藝術對於高齡化社會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它的療癒力跟非醫療的輔助治療概念,社區居民如何透過活動可以接收得到? 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想說要針對高齡化,後來因為即興藝術共融場的帶領者黎美光老師講一句話,高齡者並沒有很喜歡通通都跟高齡者在一起。因而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後來的活動都混齡,因為我覺得混齡的狀態讓這些參與的高齡者,跟不同年齡層的人相處,他的經驗傳遞或是他從其他人接收到的活力,活動的豐富度會更高。
那公共藝術的角色的定位是什麼呢?藝術能讓人幸福嗎?藝術它就是沒有要幹什麼,我們面臨一個抽象的事情,我們怎麼說服一般人或我們的業主?藝術如何寫一個計畫 並設定目標,去達成它的預期效益?你如果沒有處在那個境地當中如何去感受這些藝術的計畫,它真的能夠帶給人心靈的福祉?所幸透過時間慢慢栽培累積,大家可以看得到我們有那麼多的計畫,每個計畫都是20個人一組,再多就沒有辦法佈局到那個質量。這麼多好像是一個個奇幻的、小小的泡泡,這些小小的幸福泡泡。集合久了讓很多居民覺得,其實就走過街,在我生活的地方就可以獲得這些東西,讓我覺得幸福、交到朋友,吸取到不一樣的養分。我們當初設想沒有要靠一個一次性的很大的大展,而是慢慢的在生活裡面慢慢累積成型,藝術家的各種計劃與創作是在地化的跟著這裡本有的許多資源發展。最後我們在2025年1月19號,確實是會把這些計畫都會集結起來做一個成果展。我們那些收集的很多微不足道的心情抒發,做一個更大的社會發生的時候,這些小型敘事、在社會裡面生活點點滴滴,因為這些計畫得到一種超越個人的一種精神領會,社會處方箋的這種自我治癒、藝術創造力,以及文化近用與社會的連結,這些大概就是我們的關鍵概念。
我們是觸發者、倡議者,透過我們的公共藝術,其實都在啟發這些可能性。一開始我們一直覺得很不好意思,就是我們也不懂醫療,怎麼有敢說藝術可以療愈這件事情? 我們可以開這個處方嗎?開處方的人是不是一定要醫生或社工?但我們還是大膽的做了。今天整理一些已經完成的案例很快的跟大家分享,包括張書婷的《廣藝角藝術創作計畫》、牛俊強的《回到那座山》、王湘靈的《從這裡到那裡》、黃盛璘的《青草生活360°》等。 現在正在進行當中的是黎美光的《即興藝術共融場》以及陳沛元的《樂音療癒場》。
所有的社造的活動都會面臨到團隊必然有退場的一天,不可能不退場因為我們合約總是會結束。當我們退場的時候,這些影響有沒有辦法繼續留下去,在每個參與人的心裡他們如何經營他們的生活。最近會收到健康中心、婦女中心或是地方團體說,這些計畫好棒還有沒有機會邀請更多?但我們已經到最後階段,地方的團體是否可以自行再邀請比如說書婷、美光或是王鍾山老師,繼續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接下去做或者互相連結?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們做這本小小的書,其實是跟周妮萱老師學習,專門為廣慈這個地區做了一個小書,這裡面其實就把我們的想法還有歷程都整合在裡面。大家其實也可以看到後面還有十個大項目的,比如運動處方、綠色處方、圖書館處方或者是藝文處方等等,在以廣慈為中心發散五百公里,步行15分鐘、大眾運輸30分鐘可及的距離,告訴大家到哪裡可以去找得到這些珍貴的資源。
-2024.10.28 社會處方箋座談分享會:藝術的療癒力量
-
講者介紹/吳慧貞
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策展人,禾磊藝術創辦人暨總監,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碩士。投身公共藝術領域逾20年,始終相信與自然依存,回歸質樸的簡約精神。希望透過策展,彰顯深蘊於環境中的文化價值。面對臺灣不同的城鄉環境與社群,持續實驗新的藝術概念與策略。希望通過藝術的途徑介入社會,對於現代人的行為與認知框架進行反思與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