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將分為兩部分進行,上午主題 「我們在家/藝起共創安心社區」,由策展人吳慧貞開場,
完整介紹本計畫中的作品、藝術社會工程;下午主題「社會處方箋在廣慈」 則聚焦藝術社會工
程中,著重療癒與凝聚社區精神的各項社會處方箋實務,邀請工作坊計畫帶領者以及相關領域
的專家共同交流,希望進一步了解實務內容與研究成果,彼此對照梳理。
本座談會邀請各方人士與研究者參與,期望在社宅政策、居住文化與社會環境的互動之中的位
置,得到更進一步的釐清思考,共同討論在未來政策規劃、專業增進與社區延續等各面向進行
必要機制之調整,進而發酵引起更多的關注與討論。
——————————————————————————
● 講者:
吳慧貞|計畫策展人
陳錦煌|新港文教基金會創辦人
范素瑋|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臺北植物園)副研究員
黃盛璘|臺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 創會理事長
牛俊強|錄像&平面複合媒材藝術家
陳沛元|跨域音樂藝術家與療癒師
黎美光|黎美光創意/心理工作站藝術總監
● 評論與談:
陳碧琳|蘭陽博物館館長
褚瑞基|實踐大學兼任副教授、銘傳大學副教授
沈伯丞|策展人&自由撰稿人&臺北藝術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吳牧青|策展人&自由撰稿人
周妮萱|七分熟創齡推動發展平台創辦人
● 時間:
2025年02月09日(日)上午09:30至 下午17:30
● 地點:
實踐大學國際會議廳(臺北市中山區大直街70號N棟B2F)
https://www.accupass.com/go/HometoallSeminar
● 主辦單位: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 策展單位:禾磊藝術有限公司
● 協辦單位: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
—————————————————————————
01.廣慈社宅公共藝術計畫—我們在家/吳慧貞
本計畫分為兩大項目:作品設置與藝術社會工程。作品設置包括九組永久性公共藝術,與十五件臨時性作品。藝術社會工程自2022年展開,試圖透過五項子計畫促進鄰里情感與認同,創造多元共生的城市新生活模式。
02. 評論與談 / 陳碧琳
廣慈社宅周邊為早期移居者的舊社區,公共藝術進駐面臨社區矛盾、短期居民難形成歸屬感、施工環境風險及行政機關更迭等挑戰;然開放的公共空間、社福機能與行政資源也帶來許多契機。過去30年來公共藝術的母法變遷,自空間美化轉向營造美學環境,而本案於空間、文化以及藝術上皆有高度的縫合性。
03. 評論與談 / 褚瑞基
社宅公共藝術仍在摸索階段,初期缺乏參考案例,經過前期調研、社區互動,強調關係建立與人類學觀察,各縣市在累積經驗後逐漸形成行動典範…未來可借鑑廣慈經驗,促進社宅與藝術、社福、行政體系的深度結合。
04. 評論與談 / 吳牧青
近年社會變遷出現的世代沉積性以及COVID19帶來的影響,使身心靈議題在當代社會愈發重要。廣慈的社會處方箋相關項目,透過參與式藝術回應世代焦慮、社群連結、心靈療癒等當代課題。
05. 評論與談 / 沈伯丞
以兩個國外的案例,赫爾辛基美術館以及Public Art Lab,顯影本案的新穎與實驗性,以社區型美術館的觀點將公共藝術納入典藏概念,並對應歐洲公共藝術發展趨勢,強調人地連結、生態藝術與數位資產。
06. 以社區為核心的社會處方箋 / 陳錦煌
新港文教基金會自1987年啟動,發展至2019年成立素園,正式推行社會處方箋至今。大家共同出錢出力,抱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讓所有人在園內找到自己的角色,成為非親屬關係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