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親木林。為樹木掛上身分證
2024年11月9號,悠閒的週六早上,逾百位廣慈居民,在清爽秋雨中,參加廣慈樹木人文導覽以及掛樹牌的活動,也心滿意足地帶回一株植栽,或一本偏山之城。是的,這是一件公共藝術的延伸活動,而這個公共藝術作品,便是全區七百多株樹木的樹牌,也就是樹的身分證。
十月份,除了受保護樹木以外,我們為園區六百多株樹木,一一掛上輕巧可愛的銀色樹牌,可以看到樹種名稱,手機掃進QR CODE也會看到植物的簡介。活動前,剛經過颱風康芮肆虐,園區植栽也正在清理恢復之中,三十年以來的第二強颱,使廣慈園區不少樹木受損甚至吹倒,很多居民都很心疼。社宅興建以前,因為樹木保存社會運動,許多園區裡的老樹得以原地保存,興建完成之後,寬闊宜人的公共空間與步道,也加入不少新植栽與之共存。園區完工近三年,原本光禿的植栽,愈來愈豐茂,也迎來新舊愈來愈交融的社區生態。
透過小Q賴映如的導覽,居民發現漸漸習以為常的人行道兩旁的植物,有那麼豐富的人文意涵,與我們的環境土地歷史,有那麼有趣的連結。原來變葉木和九重葛,是清朝時代馬偕博士帶來的唯二外來西方植物。而看似無用,不能做傢俱也不能當作炭的榕樹,其實在野生環境是可以容納兩百多種物種的豪華公寓,他的果實和愛玉一樣,都是獨樹一幟的台灣原生物種才有的特性。以後,大家漫步於圍繞園區一公里的綠色步道時,就更覺綠色家園的親切可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