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慈博愛社宅公共藝術策展將「社會處方箋」納入藝術計畫,希望在地方帶動一場社會療癒實驗。為了使公共藝術與社會處方箋概念結合,計畫啟動以前,策展團隊透過多方學習與訪談,望汲取經驗以妥善應用。策展團隊這次到了社宅以南一公里處的「象山農場」,拜訪農場創辦人:黃盛璘,採訪她在台灣園藝治療的長期耕耘經驗。
與社會處方箋相似,園藝治療是一種輔助療法*,美國在1973年即設立園藝治療協會(American Horticultural Therapy Association ,AHTA)推廣概念與培育後進。黃盛璘,大家口中的「大黃老師」,便是台灣第一位完成美國園藝治療協會課程並獲認證證書的園藝治療師,更將培訓認證體系帶入台灣。這一天,我們採訪大黃老師,了解她落腳城市近郊的象山山腳,開闢園療農場的經驗歷程。
*輔助療法是醫學醫治和藥物以外,輔助性的健康照護方式。舉凡藝術治療、音樂治療、園藝治療,又或者是支持團體,皆是利用不同媒介以增強心理層面,進而輔助身體狀況的療癒方式。
親山近城的象山農場
沿信義區松山路往象山的方向前進,距離象山捷運站步行20分鐘路程,我們抵達城市邊界的農園:象山農場。黃盛璘老師身穿工作圍裙和膠鞋,從象山農場一隅走出,親切地招呼我們。
跟隨著大黃老師的腳步,我們走在農園步道上,周遭草木蒼鬱;偶而從繁茂的樹叢間,可看到色彩豔麗的花朵盛開。漫步過程中,幾次來到農園邊界,必須推開柵門橫越馬路,如同穿越人境後再次進入下一區塊的世外桃源。
原來象山農場分為兩區:王爺區與王母區。首先我們抵達象山農場的「王爺區」,過去這裡有一座王爺廟,因而得名;繼續向高處走,則會抵達「王母區」。
黃盛璘老師在2013年左右開始整建象山農場。農場的地主為黃盛璘老師的朋友,他無償出借土地,提供做園藝治療農園。原是一片荒煙蔓草,經由大黃老師與農場夥伴胼手胝足,一步步規劃、整地,花費整整兩年的時間整理,終於開放啟用,至今經營使用七年了。而王母區,則在距今三年前啟用。
看過今日象山農場的景況,誰也想不到這植物茂盛的千坪土地,在九年前,是在地居民的垃圾場。雜草橫生,垃圾滿溢。經過黃盛璘老師兩年的整地與多年栽種,才有如今的面貌。
採訪當日,王母區正在進行園藝治療課程,現場有園藝治療師、學員與協助的實習志工,學員分別在各自的種植箱旁照顧植物。有的種植箱種有大蒜與珠蔥,恰巧可以替冬至鹹湯圓料理加料;又見到一名年約五十來歲的學員,熱絡地與黃盛璘老師寒暄,他的種植箱中則有左手香與豌豆苗。黃盛璘老師笑稱,他是這裡的忠實學員,每次都花很長的交通時間,不辭千里從家裡來象山農場上課。一聽之下才知道,這名學員罹患後天視覺障礙,近年從職場退休,調養身心。這天,已經是他連續第三次上山參與課程了。
其實早在建立象山農場之前,黃盛璘老師還曾耕耘另一處園療農場:三峽草盛園。三峽草盛園,距離城市更遠一些。黃盛璘老師表示,她也曾有過不同想法,並非一開始便打定主意要在城郊。起先她認為,園藝治療旨在接近植物,在台灣應到東部或遠離城市的鄉村較為合適;但資源集中在台北,考量權衡之下,還是選擇以台北象山做據點的起始。
園藝治療的在地化 薰衣草不行,換青草
2004年黃盛璘老師剛考取美國園藝治療師證照。即便身為台灣首位園藝治療師,回台後仍經歷了幾年「空窗期」。黃盛璘老師提及,自己曾將西方園藝治療的經典植物薰衣草帶到草盛園,卻因無法適應台灣環境而作罷,改往研究青草的治癒力 — 這樣的時日裡,反倒讓黃盛璘老師從實作中反思起園藝治療的在地性。
延續草盛園的精神,象山農場順應台灣植物生態,結合外國園藝治療常用的香草,也採用等台灣本土植物和傳統青草療法;黃盛璘老師帶著我們繼續在象山農場裡走逛。突然,黃盛璘老師指著一叢植物,向我們介紹這是守宮木,源自於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原來,近幾年服務對象多了許多來自東南亞的移民,因此象山農場裡,也開始種起他們的原鄉植物。
盛璘老師的園藝實務分享
● 案例一 長庚醫院安寧病房
2009年,黃盛璘老師受邀替長庚醫院安寧病房帶領園藝治療。當時所執行的園藝治療計畫,一梯次有十幾堂課,包含園藝治療課程,以及公共區域的盆栽佈置。安寧病房的病患,往往受生命長度侷限,而難以完成連續性的多次課程;因此,黃盛璘老師在設計課程時,盡量使每一堂課都成獨立的單元,例如做苔球、水瓶插花,在一次課程中即可完成,在短時間內帶給患者成就感。
● 案例二 亞東精神科日間病房
黃盛璘老師表示,她和亞東醫院合作已超過十年。亞東醫院的園藝治療對象,是由精神科門診轉至日間病房的病友。在課程設計與安排上,黃盛璘老師仍會盡量安插一到兩次的課程,到象山農場實作。
除了園療課程,黃老師在亞東醫院所帶的園藝治療,還有露臺空間改造。黃盛璘老師表示,以前機構建造並不看重露臺設計,大多是常見的花圃或水泥鋪面。起初與亞東醫院合作的時候,便是先將露臺進行硬體和軟體上的改造,才使得露臺區域適合於供園藝治療使用。
園藝治療課程如何進行?療效為何?
黃盛璘老師解釋,園藝治療課程設計上,一個療程的課堂數量應儘量在六到十二堂課之間,因應參與者而調整課程規劃。園藝治療概念注重五感(視覺、嗅覺、味覺、觸覺與聽覺)刺激,透過園藝活動參與,在過程中舒緩心理與情緒、緩解焦慮。
既療癒也開創,從他鄉回歸後的後半場人生
黃盛璘老師並非打從最初便走上園藝治療這條路。
黃盛璘老師曾在遠流出版社工作,對台灣文化界和出版界有極具里程碑的影響,當她自副總編輯的職位離開後,在迷茫中,勇敢迎接人生下半場,誰也想不到,未來她會成為台灣首位園藝治療師。黃盛璘老師來到異鄉美國,偶然聽到一場園藝治療的講座,忽然覺察,這正是她開創人生下半場的廣闊園地,因此開始修習課程、取得證照,開展園療人生。
成立台灣園藝輔助治療協會(THTA),培育園藝治療人才
曾經,園藝治療也如今日的社會處方箋一樣,還是個新興概念。經歷黃盛璘老師與其他夥伴的耕耘和推廣,園藝治療觀念與制度,至今在台灣已廣為人知,頗受歡迎。
老師和有志於園藝治療的夥伴,終於在2012年正式成立屬於台灣的園藝治療協會,辦理各項園藝治療認証課程,至今已經培訓一百多位園藝治療師,並在台灣各地如台北、台中、台南、花蓮、屏東等地已有合作單位。在一百多名園藝治療師之中,花蓮和台東各有一位;黃盛璘老師形容,同為第一人的他們,得辛苦開路了。
台灣的課程和認證制度和美國接壤,要通過THTA的認證註冊成為園藝治療師並不容易,須在學術課程以及實作兩方面做到均質訓練、通過審核,平均需要兩年才能考取證照。黃盛璘老師分享,參加課程的人們,有的和她一樣,是來尋覓人生的下半場;更多的是本業為醫療照護系統的服務角色,例如社工師或諮商師,希望透過園藝治療課程與認證以精進其他媒介的輔助治療方式,擴張照顧的觸角。
傳承 培養 接棒
現在,象山農場的使用者有參與自然體驗班的幼童、工作學校的青少年,鄰近的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以及各式短期課程的參與學員。隨著三年前王母區的落成啟用,象山農場也交棒給另一位園藝治療師柚子(蔡祐庭)做總管。黃盛璘老師笑說,大家都喊他「柚總」。
象山農場的地理範圍擴張了、傳承給後進夥伴管理,黃盛璘老師也轉換重心,四處帶園藝治療課程,踏上征途。
插曲:
黃盛璘老師才說到大家如何替柚子取上新綽號,便聽到柚子遙相呼應,喊了聲「大黃!」循聲而去,柚子與其他夥伴圍在兔籠邊,望著地上,「大黃你來看一下命案現場,這是不是鼬獾啊?」只見地上倒臥著一隻已死的鼬獾,眾人推斷是山上的野犬攻擊。
工作學苑
訪談當日,空氣中水霧瀰漫,不久後天空下起細雨,我們便不再漫步隨談,趕緊到遮蔭處避雨。這時「工作學苑」的夥伴熱心上前,先是提起蚊香爐,放在我們腳邊;不久後又捧來一壺茶。蚊香以艾草自製成艾條、熱茶則使用常見的藥草植物:咸豐草,原料皆取自象山農場,我們感到備受招待。
工作學苑自2020年創立,成員由象山農場的園藝治療師以及多位學習障礙青年組成。這些青年朋友外在表現上與普遍一般人無異,但因疾病所致,較難投入民間職場工作,因此藉由工作學苑,嘗試獨立作業與群體工作,除了掙取金錢收穫,也在工作過程中重塑自我價值。
疫情當前,要把園藝治療送到每個人身邊
如今,除了持續進行的醫事單位空間改造,黃盛璘以外勤工作為重,各地都有演講與課程邀約,只有空閒時才會上象山,整理園地。
「聽社工師反映,疫情升溫時,家暴案件也增加了。」疫病當前,大家對於園藝治療的需求大增,人們都想藉助園藝的療癒力。許多夥伴稱這波疫情讓人措手不及,黃盛璘老師也曾苦惱,認為在最需要園藝治療的時候,卻接觸不到這些需要的人們。
疫情阻絕了人與人實體接觸的機會,然而,黃盛璘老師想通了:現在能做的,唯有積極發展線上園藝治療,加強家庭照顧能力,盡可能將園藝治療送往每個人身邊。她又一次調整了步伐,繼續在人生路上大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