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走讀與講座系屬綠色行動-綠行動二:實踐綠生活項下第二季之活動,本季活動共兩場次,分別為:
1.《城市裡的生態跳島:以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為例》 2.《植物的療癒力量一從園藝治療師到青草生活家》
【城市裡的生態跳島:以永春埤生態濕地公園為例】
時間|111/12/10(六) ,下午13:30-16:30
路線|福德聚場 ⇀松山路⇀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
講者|劉柏宏老師/蕭向吟老師
【內容介紹】
在過去的討論裡,城市與自然似是一組二元對立的概念:城市是社會的 /人的,自然是野的/非人的。然而隨著城市擴張發展至今,我們逐漸意識到,城市本身事實上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其不僅與自然緊密相連,甚至彼此相互交織影響。在如此視野下,一條串聯城市與自然生態之間關係的綠色路徑,便得以被想像、實踐。本次講座,榮幸邀請到長年致力於串聯自然生態與都市景觀的劉柏宏老師,作為環境與生態環境共生的實踐者,劉柏宏老師將以其實踐經歷-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為例,分享其透過景觀實踐,打造都市裡的生態跳島,並串聯起城市與自然的綠色路徑方法學。
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是信義區第一座都會型濕地公園。自永春埤軍營搬遷,此地荒蕪數十年後,為重現埤塘風光,以收復濕地/失地之姿、打造城市生態跳島,規劃成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自2020年正式啟用。
如何分析、歸納區域的生態系,透過何種思路進行規劃與設計,能讓生態棲地與鄰近的四獸山進行良好的銜接、延伸,進而實踐永續且對環境友善的設計,甚至擴充城市綠色基盤?而對人和對一座城市來說,一座濕地公園能帶來什麼?
這是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推手,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創辦人劉柏宏老師的綠色路徑串聯的方法學,團隊非常榮幸邀請到劉柏宏老師與蕭向吟老師,為我們帶來含金量滿滿的講座以及精采實地走讀。
- 綠資源系統的盤點
要針對台北市建構綠資源系統,首先要了解北台灣的土壤與環境氣候條件,如將視角拉遠,臺北盆地北面有大屯火山群,東面有五指山、南港山系、以及再遠一些的基隆火山群,西面則有桃園台地和林口台地。地質方面,由於地質分區、諸多東北-西南向的斷層(如山腳斷層、崁腳斷層、台北斷層等)、山脈與降雨水系侵、臨海因素等交互作用,此範圍內擁有多樣化的地景單元,另外,東北季風也會穿過這些地景單元的縫隙,這些複雜的系統彼此交錯,使得區域本身即為一個多元、異質的大系統。
盤點綠地有不同種方式,其中以標準化化質被指數(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最為常見,通常是自太空觀測,利用衛星遙感數據計算,計算方式是利用紅光反射(RED)與近紅外光反射(NIR),評估目標地區綠色植被的生長狀況。 針對信義區公園綠地,有儀器的介入和田野調研,逐漸建構的綠地資料庫,劉柏宏老師的下一步,是將這些綠地以議題分為七大項,透過議題的探索,歸納角色,讓綠地成為資源,作為規劃定位的指導依據。
- 與居民共同編織的綠色行動網絡
在永春陂濕地公園營造改善工程期間,除數不清的專家會議外,透過民眾參與設計工作坊定案了許多項目,透過討論互動釐清地方需求,如邀請民眾參與溼地設計、利用地景元素物件沙盤推演,提出濕地公園的配置方案。
而生物與人的關係易引起興趣,也更能直觀感受,因此便有主題生物票選,邀請民眾參與票選,最終領角鴞勝出,也成為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的logo識別,logo識別亦有十款供民眾票選,透過這些參與互動機制,能有效地的讓民眾在參與的過程中產生某種認同感,並且能適切地回應地方的需要,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民國107年4月3日,劉柏宏老師團隊和信義社大、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等八個單位互動參與,以信義區策略工作坊串連在地相關單位,了解在地需求,並深化信義區環境與人文資訊。
根據策略工作坊之回饋,彼此持續聚焦三個面向:藍綠資源指認、綠色網絡優化、歷史與人文資源盤點。其中藍綠資源指認是十分關鍵環節,老師在分享中也提及,不僅如何擴張綠色基盤非常重要,水文在整個設計改善工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天,除了柏宏老師,另也榮幸邀請到經典工程顧問的蕭向吟老師,在講座結束後,帶著大家實地觀察永春埤生態濕地公園的偉大。
地景再塑造方面,劉老師以「依山」和「順水」為行動策略。與一般征服、對抗自然的營造改善不同,依山順水的思路是與環境共存、將自然與城市視為同一的整體行動原則,依山為建構郊山與市區的緩衝帶,順水則是善用水系紋理,處理逕流,並提倡永續水資源的使用。
劉老師將廣慈與四獸山區域劃分為山、育、居、城,在生活方面,溼地公園提供了環境教育的場域,能串聯各級學校環境教育課程,也能串聯綠生活圈,例如田園城市與各類型綠點網絡,透過對區域的通盤分析考量,以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緩衝、修補棲地與縫合,讓城市與自然共榮共存,並將韌性設計留給下一代,回應綠色行動的概念,將城市中的綠色群島和山串聯起來。
【植物的療癒力量一從園藝治療師到青草生活家】
本次綠色行動系列講座,邀請臺灣資深園藝治療師──黃盛璘,以新書《園療師的青草生活360度:把青草全方位帶進生活》作為文本,以圍繞植物為主體而生的綠色療癒美學,透過園藝治療的視角,談談植物何以擁有療癒人心的力量。
講師將介紹臺灣常見的原生青草植物與其應用於生活中的方式,從種子至餐桌,分享依循節氣建立與自然產生感官連結的生活儀式,也以親身案例分享如何在與環境、植物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從植物及綠色場域中獲得療癒的能量,和自己的心靈對話。
時序進入立夏,氣候逐漸炎熱,雨水增多,正是萬物充滿生機的季節。盛璘老師帶著新書《園療師的青草生活360度:把青草全方位帶進生活》來到美意好室,與大家分享園藝治療所帶來人與植物之間的自然生活面貌。所謂的園藝治療師,其實是一種作為輔助的角色,相較醫療系統對身體的照護,它更著重透過植物力量照拂我們的心情、提升生活品質;兩者彼此相輔相成。同時,園療師也像人與植物間的橋梁,神奇地活用大自然獨有的生命力與特性,為需要的對象帶來深度五感體驗,藉此引發人們對於往事的追憶,同時傾聽他們勾勒的生命故事,透過與植物的互動,以及回憶、再次傾訴的過程,進行身心靈的療癒。
盛璘老師也提到,過往園療師會針對不同服務族群、目標編排活動,大多將場域設定在農場、醫院、山林等空間,也推動將綠地、公園、植物帶入城市;疫情後,在種種限制下轉念一想,將目標改為「把綠送到家」,實作場域擴及社區鄰里,讓大家在家中即可建立具儀式感的綠生活。綠色療癒方針從自然生態到城市綠地,再到你我家中,不僅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都市中的綠色意象也逐步擴張;透過黃老師的分享與鼓勵,人人都可以運用植物的力量自我療癒,遵循節氣,建立屬於自己的的青草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