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走讀與講座系屬綠色行動-綠行動一:埋下綠種子項下第一季之系列活動,本季活動共四場次,分別為:
1.郭城孟老師「藝術與自然共榮的城市」2.陳奕峰老師「靠北宮廟大爆走」3.周子欽老師「虎豹山林森呼吸」4.賴小捲老師「小Qの植言物語導覽團」。
綠色旅行小學堂:群島系列走讀與講座旨在倡議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公眾意識,透過與家園生態環境的共作共學,了解城市裡的綠色資源與近郊生態系,以「群島系列走讀與講座」作為實踐方法,邀請大家透過行走或參與相關活動,探討人、城市、自然之間的關係,喚起環境關懷,串聯城市與自然的綠色廊道,從綠色生活中塑造家園認同,共創未來生態城市。
以下為各場次主題內容簡述及精彩回顧:
【藝術與自然共榮的城市】
時間:2022.09.04
地點:福德聚場(台北市信義區福德街84巷7-1號)
講者:郭城孟老師
內容簡介:
廣慈社宅坐落於臺北市信義區東南方,位處城市與自然的交界,由著名的四獸山所環繞,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鄰近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更是信義區第一座都會型濕地公園,肩負生態復育與環境教育的使命。公共藝術計畫中有綠色療癒及城市農耕的相關行動計畫,因郭城孟老師對於台北及信義區的生態有深入的了解,在各項計畫開啟前,希望邀請郭老師為我們開啟生態知識的探查。
講座內容筆記全文,詳見https://medium.com/@wearehome.art/%E7%B6%A0%E8%89%B2%E8%A1%8C%E5%8B%95-%E7%BE%A4%E5%B3%B6%E7%B3%BB%E5%88%97%E8%B5%B0%E8%AE%80%E8%88%87%E8%AC%9B%E5%BA%A7%E7%AD%86%E8%A8%98-e95efea47274
【靠北宮廟大爆走】
時間:2022.11.19,13:30-16:30
路線:福德聚場→福德街松山汝南堂→松山路松德宮→林口街萬應宮→忠孝東路五段福壽宮→ 中坡南路玉成公園福德宮→福德街松山慈惠堂→福德街松山奉天宮
老師:陳奕峰老師
內容介紹
廣慈生活圈內擁有十分密集的寺廟,一個地方的宮廟與社區的發展及庶民生活的型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次走讀,邀請到信義區文史工作者陳奕峰老師領路,帶領大家透過廟宇及庶民信仰,看見各時期移民來到當地的信仰流變,也探索在地信仰如何參與、連繫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
活動回顧
本場次陳奕峰老師將先於福德聚場內以簡報介紹本次路線的背景知識。
鄰近街道導覽:福德街以前叫死人路,原因是早期中坡一帶,福德街是送葬隊伍前往原南港墓區的必經之路。南港一帶風水好,過去有過四座公墓。另外於2022年5月因福德街137巷興建工程,發現了二戰時期英軍的墓碑,共三座,皆以水泥製作,其中一座保存狀況良好,由於水泥為重要戰略物資,故該墓碑應有重要文資價值。
【虎豹山林森呼吸】
時間:111/11/27(日),下午13:30-16:30
路線:福德聚場→林口街松德市場→松隆區里民活動中心(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走豹山溪上松山路到松山一坑→福德街虎山溪步道 →福德市場
老師:周子欽
主題介紹
山是現有生活場域的一切根源,緊鄰四獸山的廣慈生活圈,從早期農業屯墾、礦業開採等產業可以發現,自然資源與人之間的連結十分緊密。我們如何回望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如何重新梳理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本場走讀帶領大家走入山林,透過雙腳「看」見屬於廣慈生活圈內的人文地景遺緒,及四獸山繁榮多元的環境生態。
活動回顧
本場次行至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時,周子欽老師引領大家來到一棵青剛櫟前,並摘下一顆果實給大家瞧瞧。青剛櫟是殼斗科植物,殼斗科植物最大的特徵是果實,果實為堅果,且帶有殼斗(一個很像帽子的部分),不同的殼斗形式是各屬在分類上的重要依據。如大部分殼斗科植物,葉子上半部為鋸齒狀,下半部為平滑狀。從平地至海拔1200公尺處都能看見它的蹤跡,樹形高大,高可以達15~ 20 公尺,樹皮呈現淡灰褐色。
【小Qの植言物語導覽團】
時間:2022/12/4(日),下午13:30-16:30
路線:福德聚場 ⇀廣慈社宅北景公園 ⇀福德公園 ⇀福德街94巷 ⇀松山路 ⇀虎山吉福宮步道口 ⇀吉福宮 ⇀虎山觀景區 ⇀松山路 ⇀福德街94巷 ⇀福德街84巷 ⇀福德聚場
老師:賴小Q老師
【內容介紹】
植物不會說話,可是圍繞著它們的種種描述和姿態,卻述說了關於地方的故事。只要足夠細心,就能從植物的姿態中讀到許多訊息,甚至能據此追溯過往先民的遷徙歷史。本次走讀以廣慈社宅生活周遭的樹和植栽為起點,邀請大家和熱愛植物的達人賴映如老師,讓生活中看似尋常一般的植物帶領我們穿越時空,進一步嘗試從植物的肢體語言,探尋更多秘密,以身體的移動重新想像廣慈聚落遷徙史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本次走讀前導以明朝的《東番記》、《臺海采風圖》、《番社采風圖》等文本為引,帶大家從文獻看台灣的原生種植物與人的古今故事,以及外來種植物是怎麼來到島上。這些文獻、圖輯有部分屬雜記、稗官野史等趣聞,可互相參照。
小結:走讀並不需要事先查找好資料,或必須具有相關背景,當然如果有會更容易進入走讀的主題,或開啟更多連結,五感是最直觀的認識方式,當實際走入山林,空氣的濕度、溪澗潺潺的水聲,偶爾出現的惱人蚊蟲叮咬,或是嘗嘗可食用植物的味道,一股青草的苦或澀味土味在嘴裡擴延,這些都在在能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一種自然與我們之間的連結,而另一方面,走讀是非常易於號召不認識的人一同共學的方式,正因為它無須任何門檻,不論大人小孩都能參與,易於推廣環境教育。
當我們帶著我們自己的時間觀念走入山林,也會發現動植物們擁有自己的時間尺度,每一次巧遇都非常值得珍惜,因為或許有些動植物碰巧被我們看見的姿態,或許是在其生命週期中,幾年一次,甚至百年才能一遇的模樣,因此當我們透過身體感知去直觀的感受、認識這個世界,就會發現返景入山林的療癒,以及珍惜大自然贈與我們的禮讚,進而思考,我們如何愛護自己生長的土地,
有沒有可能有一種城市,是和自然共榮,而有一種自然是能和文明共存的未來可能,這是透過環境教育走讀的一個重要的目標,也是綠色行動之所以稱為行動,而非僅是口號式的呼籲,唯有透過行動,牽引越多人加入,在大家心中埋下一顆綠色種子,生態城市的願景才有可能傳承實踐。